晴時多雲

健保大恐龍VS.小蝦米

■邵孟麟

看到昨天許多披著白袍的醫護人員,帶領自己的親戚朋友及認識的藥商代表走上街頭,心中感到無限的酸楚。醫界的口號是「顧民眾」、「廢總額」、「救健保」,這些字眼著實像是發自肺腑的良心之言。但,如果再與前天電視報導上所看到的,同一種藥品在同一家醫院重複開兩次,不由得感覺,浪費情況如此,醫界你還有什麼資格走上街頭呢?

台灣自民國八十七年陸續開始辦理牙醫、中醫及西醫基層總額,到九十一年七月也對醫院實施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令人感覺這是政府為老百姓把關醫療費用最好的管控方案。

然而,過去十年來,整個台灣醫療的成長,以及人民就醫可近性的提升,卻也是有目共睹的。現在進行的費用抑制政策(總額),恐怕已經使得醫療需求與醫療提供產生了拉鋸戰,必要的醫療需求卻極可能在不可以被犧牲中而犧牲了,就像是去年大幅報導的人球事件,相信是大家所不樂見的。

回顧八十四年三月一日,由勞保制度改為全民健保制度以來,台灣醫院之成長,由九家醫學中心成長到目前的二十三家,區域醫院由四十多家成長到七十八家,而只有地區醫院由七八○家減少到四百三十多家,基層診所則由一萬一千多家到目前的一萬八千家。由家數來看,以基層成長幅度最大,多了七千家,區域醫院其次,醫學中心次之,而唯有地區醫院減少。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嗎?

以我們身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想想看,我們需要的應該是如現在衛生署長提倡「厝邊好醫生、社區好醫院」的社區醫療,在居住的社區內有好醫師及好醫院為大家的健康把關,不是這樣的嗎?但是,從上述醫院家數的消長看到的,卻是台灣大型醫院越來越擴大化,這是正確的嗎?

筆者許多朋友均在醫界上班,經常聽他們說一些醫界的事,目前以所謂總額點值多少及他們如何應付病患之需求。他們說,醫學中心每一件門診申請費用約為二千多元,區域約為一千七百元,地區醫院一千元,基層診所約五百至六百元左右。他們的說法,就如同四月十九日夜間新聞報導一樣,這之間的差別是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多開一點藥而已吧!

經過本人深入瞭解,以單純胃痛這個疾病來看,若至醫學中心求診,第一次就診時醫師即要求先照腹部X光、超音波然後取一星期量的藥,並約下次複診時間且要求病患複診時空腹。複診到醫院就給予抽血及胃鏡等檢查,又再約下下次複診之時間。在下下次複診時卻說,胃鏡照起來有點問題,應再進一步檢查做斷層攝影,又約下下下次複診。這樣來來去去過了三、四個星期,檢查療程繞了一大圈,最後得到結果卻是「胃炎」。林林總總檢查、診療的費用總計下來,也已經花費二、三萬元左右吧!也難怪醫學中心每一件門診的申請費用會比其他層級的醫院高。

以這種「小病大看」的情況,實在是令筆者擔心國內醫學中心的醫療專業水準是否退化?否則為什麼以一個單純的「胃炎」,需要這麼多次的回診、作這麼多種檢查,才可以得到診斷結果?

其實,說穿了,「小病大看」就是大醫院搶食醫療資源的手段。

從這方面來想,台灣的醫療資源其實是集中於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因為他們兩個層級「搶錢」功力是有目共「睹」的。綜觀世界各國,有哪個國家的醫院會設有三千至四千張病床的?大概只有台灣才有這種超巨型醫院吧!

所以回頭再來看這次四二○醫界走上街頭遊行,很可能實際上只是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之行動,而無關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兩層級。如果是他們的行動,可替他們可憐,並表以同情,但是反過來也可說是他們不爭氣,因為他們「技」不如人,而這種「技」並非指醫療技術,而是他們「申請醫療費用的技術」不如人!

台灣健保總費用一年約四千億,整個費用結構之申請以醫學中心最高、區域醫院次之,全部集中在這兩個層級,顯見大醫院蠶食鯨吞總額大餅狀況之嚴重!

要徹底導正台灣醫療生態,勢必要落實層級醫療及轉診制度,讓醫學中心專心致力於教學及急重症醫療,做該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看輕病,搶食基層醫療大餅。唯有對症下藥,消滅蛀蟲,方能讓健保永續經營。

(作者為生技公司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