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進黨前國際部副主任趙怡翔「口譯哥」,派任駐美代表處「政治組組長」,有退休外交高官大加撻伐,認為「文官體制」將因趙某擔任本應由「資深事務官」出任之「『法定』主管職」,而受破壞;尤有甚者,趙某之學經歷,恐不足承擔「天下第一處」事務,有礙「台、美」外交。事件逐漸冷卻,或許吾人更可理性討論。
首先,批評者引「駐外使領館組織條例」及「外交部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認為組長須「簡任(派)或薦任(派)」始得出任,以往固然如是,但二○一二年制定「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第一條規定:「為明確規範駐外機構之組織架構,有效管理運用涉外資源,特訂定本通則」,立法理由明白指出:「考量外交駐外機構業務之特殊性,並整合現行『駐外使領館組織條例』、『外交部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改善我國現有駐外機構設置法源龐雜且法律位階不一之問題」;第十三條立法理由更指稱:「本通則施行後,現行『駐外使領館組織條例』、『外交部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將相應廢止」;簡單地說,就是以往的規定,過於複雜且位階冗亂,因此制定新法「取代」「駐外使領館組織條例」及「外交部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駐外機構組織架構,二○一二年後應以「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為依據。批評者,或許錯誤,亦可能是蓄意,引用「已遭取代」的舊日法規,如此作法或心態,恐有待商榷。
第二,批評者混淆「任用」與「聘用」。「文官制度」,外交人員「任用」須依「駐外外交領事人員任用條例」,但該條例即考量到外交事務多端,因而除以「任用」為主外,另設有「聘任」與「派用」制度,以因應業務需求。此間針對「聘任」,「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第十條進一步明白規定:「外交部及各機關得視駐外機構實際需要,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專門人才」。至於外交領域之「專門人才適用性」之認定,自是由主管機關為之,本案外交部長願意自承風險做出判斷,旁人實無庸置喙。聘趙某為「諮議」,不論形式或實質皆有法律根據。
至於聘任的諮議,依法可否掛組長頭銜?首先,「政治組組長」不在「駐外外交領事人員任用條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正式任用職稱中,非正式「法定」駐外人員職稱;此外,依「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第四條第一項規定,外交部經行政院核定之「編組表」,以及第五條第二項規定之「外交部駐外人員編制表」之規定,聘用人員不能使用「大使」、「公使」、「常任代表」、「參事」、「副參事」等任用職稱,但並不禁止用「組長」此一對外名義。毋庸諱言,一般狀況下,常由代表處之「參事」對外以「組長」名義執行業務,然若第一線駐外人員「需使用較高之職銜」,亦可讓「一等諮議」對外「加銜」為組長,當然擁有此一法定裁量權的外交部長,自要承擔一切政治後果。
最後,趙某何德何能,膽敢懸掛「政治組組長」頭銜?「駐外機構組織通則」第七條規定:「外交部得應業務需要,給予駐外人員適當名義對外或予以加銜」,其立法理由指出:「考量駐外人員或有因對外交涉而需使用較高之職銜,爰為本條規定」。換言之,外交部長認為趙某因有交涉需要,依法給予「加銜」,好讓他走路有風,好像很多學術研討會或政論節目,明明來賓是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但主持人在請其發言之際,都會「加銜」稱請「某某『教授』發言」,好讓其發言似乎更有權威。
此次事件確實該檢討:為何一個外交經驗資淺、沒有博士學位、未通過國家考試,沒接受「我國」「嚴格外交考核」的年輕人,卻能獲得美方朝野與學術界一致好評?而由國家考試篩選,再經過「長期」培訓與歷練後的諸多資深外交官,卻讓部長無從選擇?回想三十年前,個人通過外交特考,到外講所受訓,當時的舊房舍,如今已是嶄新大樓,也改名做「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但內部思維若未隨時代更新,則在那種教育與訓練環境下,如以台灣為本位思考,若讓今日的外交部長找不到足以勝任天下第一組「『政治組』組長」的「正統」外交官!個人並不驚訝。事件或許告訴我們:是應一併檢討「台灣」的外交培訓機制與升遷制度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