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 歐洲統合五十年 幸福嗎?

前月(三月)廿五日歐洲聯盟歡慶成立五十週年,此間報紙亦都以不少篇幅報導其成就。由歐陸六國的羅馬條約開始,到發展成為廿七個會員國,以和平手段經過漫長的溝通討論與磋商的歲月,終使各國放棄部分主權,達成高度互相開放、統合稅制,採用共同貨幣的經濟共同體,其耐心與堅持確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

但歐盟是否如他們所稱,透過規模之擴大可強化企業及整體國家競爭力,從而帶給各會員國實質的利益?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根據金融時報與哈里斯公司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近五成的民眾認為生活變得更糟。此種感受在英、法都超過五十%,義、德也接近五十%,至於認為加入後生活變得較佳的總計不到廿五%,英國最差,只有十來個百分點。

為什麼會有相反結果?統合後規模的擴大確實加強了企業的經營能力,方便資源之整合,但同時也增強企業對市場之控制力道,透過價格、廣告等操作,扭曲市場機能,最後企業得到利益,消費大眾深受其害,這是許多歐盟民眾感覺不到好處的原因。我國金改後,民營銀行之壯大並未使中小企業或一般民眾受惠卻造就許多卡奴,全球化後南北差距不但未能縮短M型社會之對立卻越形顯著,亦都出諸相同之原因。

「國大即官也大」,這是大國揮之不去的原罪。歐盟的另一問題就是官僚。加盟各國除有議會、政府之外,還有歐洲議會、歐洲央行,疊床架屋的結果,歐盟在民眾的心目中,五十年的貢獻除促進區域和平外,就是它造就出一批新的歐洲官僚,雖然試圖予以改進,但至今成效有限。

既然如此,為什麼產、經、學、政各界都把歐盟、區域整合、全球化奉為不可挑戰的經濟正確呢?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使然。馬克思主義前的資本主義也好,之後的社會資本主義也好,即使當今的全球資本主義也好,握有資本之資本家經常是社會資源之控制者,對學校教育、學術的走向、是非的詮釋,均可透過捐贈、經營權之取得而具較大之影響力,甚至使其成為代言者。而FTA、區域整合、歐盟、全球化均能由經營範圍之延伸,擴大資本活動之空間,成為資本家之最愛,因此民間所聽到的當然是一片歌頌之聲。

到現在為止,西班牙與愛爾蘭可以說是歐洲統合的兩大受益者,它們共同的特色是與歐盟結合之時,其經濟發展之層次較低,因此加盟後獲得層次較高的德、法、英之資本大舉挹注,使其加倍成長,不出幾年,病夫變成勇夫,資本家獲得一時的整合利益,但原本的經濟大國如德、法,卻因資本及人才之流出而大受影響。

同樣的問題也產生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台、中間之經濟統合雖有台灣政府之一些政策限制,但因語言相同(註:歐盟間仍有不同語言之隔閡問題),加上中、台間所得水準之差距,使僅僅十六年之整合期間,台灣流至中國之資本就達三四○○億美元,人才一百多萬人,速度之快,熱度之高,遠非歐盟所可比擬,造成了台灣由四小龍龍頭掉進龍尾的結果。搶進中國的台灣資本家獲得了利益,但台灣的民眾卻也因此受M型社會快速形成之害。希望台灣能多看歐盟,看看自己,再來思考區域整合之問題。(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