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公投五大困境

◎ 楊永年

這次九合一投票總算落幕,但因為民眾投票過程排隊太久,出現一些狀況也導致許多民怨,同時使得中選會成眾矢之的,主委更因此引咎請辭。例如很多民眾投票後的感想是「等很久」,排隊1小時或2小時以上才完成投票的民眾不在少數;也有選民感覺排隊排太久,乾脆不投了。由於選舉過程隊伍過長,許多人劍指中選會所屬權責,包括投票所選務流程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選票印製、投票動線、票匭安排等可能都有改善空間。但筆者進一步認為,不能忽略此次公投政策執行的五大困境:

一、公投政策形成過程粗糙:公投法於去年底修正並完成三讀,因為公投案門檻降低並沒有充分討論,導致公投案件爆量。更嚴重的是嚴重壓縮公投政策規劃時程。或者,當時修法過程,並未考量公投法執行可能存在的困境,導致政策執行出現亂象。

二、選務人員誘因低:這次公投題目爆量,因為工作時間延長,以致找不到選務人員的窘境;甚至作者前往投票時也發現,地方政府簡任高級官員也得「下海」到投開票所擔任選務人員。換言之,這次選務人員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很多選務人員「被迫」出任。未來也許可以討論,如何創造誘因,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選務工作。

三、選務流程遭嚴重壓縮:不含公投的地方選舉,通常在四個月前就已定案,所以有充足的時間找尋選務人員,以及充分的時間規劃與進行投票動線與流程工作。但此次地方選舉併10案公投,在選前一個月都未完全定案;而在選務流程遭嚴重壓縮的情形下,讓中央與地方選務人員無所適從;或在政策執行過程倍感壓力。

四、公投題目設計不友善:這次公投除了題目爆量,冗長的文字設計,也讓許多嚴眾存在怨言。例如,許多「識字」的朋友反映,公投題目過於冗長,閱讀相當吃力;在此情形下,對於閱讀吃力的偏鄉阿公阿嬤,更是難以跨越的障礙。因此,或許未來我們可以檢討,如何讓公投題目更為簡單、友善,更容易閱讀。

五、公投題目缺乏溝通:公投不只是在做民調,應該說,因為公投時程嚴重壓縮,使得這次公投缺乏社會溝通與教育,甚至有點像在做民調。也因此,失去了公投的原始意義,主要在促進社會教育與溝通,讓社會大眾對於公投議題有充分的思考與討論,再作最後投票(決定)。而任何決策,也都存在許多「政策配套」,因此除非充分討論,否則公投決策不會周延。

嚴格說來,以這次公投政策形成粗糙的情形下,還能完成這次「不可能任務」的選務工作,實屬難得。或者,關於這次九合一選舉的選務工作,中選會固然有檢討與改善空間。卻不能忽略公投(立法)政策形成過於粗糙,沒有考慮到(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問題。因此,如何在「政策形成」階段,能考量政策規劃與執行存在的困境,是未來中選會(甚至是立法院與行政院)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