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頂尖之外

■ 葉海煙

曾幾何時,台灣竟出現了所謂的「頂尖大學」,原來它們是在所謂「卓越計畫」下的產物,而它們也正在花用人民的血汗錢,去爭取更前頭的排名,去製造更大量的論文,以顯示不同凡響的身價,以贏取社會大眾的讚譽與青睞。

當然,我們是寧可相信政府投注的財力能夠在這些高等學府裡起正向的作用,而使台灣的學術文化更上層樓。但是,如果在一味追求卓越而試圖爬上頂尖的同時,竟忘了大學更重要的使命|為國家培育更多元更強健更有創造力的人才,那麼那些研究計畫與各個研究室、實驗室的聯結, 恐怕便可能自外於大學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作為人文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核心之外,而竟成為與台灣整體社會文化的發展,逐漸失去緊密關係的「智力特區」。

想想哈佛之於美利堅以及東京大學之於日本,應不是一味地在意相關的數字是否向上積累的結果,它們之重視人文,強調通識,並在乎身心之教養與人格之培育,其實才是哈佛人與東大人能夠在他們置身的社會裡出類拔萃的主要原因。而看看國內這些所謂的「頂尖大學」,關注的面向竟往往過於集中在教授與研究生合作的事項上,它們對於大學部學生在學問、生活以及人格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無形的教育資源,卻依然有相當大的投資空間。換句話說,這些頂尖大學的頂尖教授是否肯花更多的精神與力氣,在那些二十歲上下的孩子身上,而減少出國開會與撰寫成果報告的時間,顯然還是一個值得反省檢討的教育課題。

如今大學教育,已快成為一種基礎的教育,而這應該可以如此解讀:「大學教育的內容是應該不斷地回到受教者身上,而全面地來為『樹人』之大業,投入那不必計算立即效益的財力、心力與智力。」而當公部門以大量金錢去幫助少數的公立大學的同時,對那些以教育大學部學生為辦學重心的民辦大學,我們是否曾多予關注,又是否曾在社會價值觀之外,去了解這些從政府得到較少支持的孩子,是如何地力爭上游,如何地在頂尖與卓越的排名之外,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什麼樣規劃、什麼樣準備?由此看來,去計較台大應如何調整學費,顯然不如來關切更多的民辦大學(所謂的「私立」大學)裡的年輕人,究竟該怎麼在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也能被造就為國家棟樑之材。(作者為東吳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