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金馬獎風波是一面照妖鏡

一場金馬獎頒獎典禮,引發軒然大波。來自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以「中國電影」、「中國台灣」指稱金馬獎及我們的國家;台灣得獎者表達希望自己的國家被當成獨立個體看待,風波因此而起。

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場合出現政治表態,雖易生爭議,但民主台灣大致對此包容,威權體制下的中國可不得了。於是,說出「生為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在中國成了眾矢之的。中國的境外轉播旋即中止,網路斷訊,在台北的中國影視人士台上、台下急切表態,抵制金馬獎惜別酒會,拒絕參加「慶功宴」,取消後續活動,甚至提早離境。尤有甚者,傅榆遭中國網民猛烈的網路霸凌;連本屆金馬獎主席、「台灣之光」奧斯卡獎導演李安,都因受訪時表達「台灣是自由的嘛,愛講什麼就講什麼!」被指未譴責「台獨言論」,受中國方面大肆抨擊。

這場風波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台灣與中國的極大現實差異及怪象。傅榆的話,真誠而謙卑,既不是個人「一時激動」,也非中國網友所說,「受到民進黨政府的指使」。有如曾領導太陽花學運的林飛帆所說,「真切反映了多少世代在這個島嶼上的人們的夢想,並且用最溫柔的方式表達」。而且,得獎作品「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正是她以電影工作實際關懷記錄自己國家社會的展現。

如此簡短的得獎感言,卻打碎中國當局脆弱的玻璃心,而有暴跳如雷、幾近歇斯底里的反應,甚至傳出中共中央宣傳部下令此後封殺金馬獎。這些反應,對照中國來人在金馬獎評審、入圍及領獎時的言語,「入圍即是榮耀」、「特別榮幸上台」或評審團主席鞏俐的「不該分地域、政治傾向或外界媒體影響」,落差極大,前恭後倨,實在是莫大的反諷。讓台灣人民反感的是,在政治高壓之下的中國來人,不但自己沒有言論及表現的基本自由,還要把違背普世價值的那一套拿來強加諸台灣,且在金馬獎場合演出。文化部長鄭麗君對中國來客的奉勸,「請記得: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國台灣」,道出東道國不卑不亢的態度。

金馬獎風波既起,中國暴怒,一如近年國人所見,台灣內部立即出現打自己人給中國看的醜陋演出︰責怪傅榆「率先破壞相互包容的默契」、「個人的自私毀了金馬獎多年的經營」,「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老調再現。這種反應,偏頗無知,一再重彈,居心叵測,實係配合中國「溫水煮青蛙」策略,以看似中性的口號,為中國添加麻醉台灣人民的溫水。

這一說法偏頗,是它完全不提「中國電影」、「中國台灣」等中國來人的政治言語;說它無知,是積多年來與中國打交道經驗,台灣人普遍看穿,「藝術歸藝術」、「經濟歸經濟」、「體育歸體育」、「學術歸學術」和「政治歸政治」一般,都只是中國和它在台灣的代理人所使出的騙人口號。毛澤東一九四二年「在延安的文藝座談會講話」,即引用列寧的話,說得很清楚︰文學藝術「應當為勞動人民服務」,「文藝服從於政治」,「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延安講話」,至今仍為中國控制包括電影在內藝術文化的範本。

事實上,北京當局對付台灣的工作,只奉行一項原則︰政治是檢驗一切的標準;這一原則,也只為它吃掉台灣的最終目標服務。就此而言,要在金馬獎這種影視藝術交流平台唱「藝術歸藝術」高調,形同對牛彈琴;一如這次風波所顯示,一旦黨國當局認定有人超越政治紅線,一聲令下,所謂「相互包容的默契」表象立即土崩瓦解。

這次事件最大的教訓是,只要中國不是自由、民主、多元的國家,類似今年的風波難保不會再起;金馬獎要辦成華語電影的殿堂或奧斯卡,有如在沙灘上蓋大樓,夢想的成分遠大於理想。事已至此,有如台灣的經濟走向,要趁美中貿易戰盡力擺脫中國,金馬獎不再繼續受中國糾纏,迎向亞太或世界的國際多元化,是應調整規劃的努力工作。現狀不容持續,還是林飛帆說得好︰「如果金馬的舞台只是一個一言堂,那不僅一點都不藝術,反倒只會淪為一群穿著各種名牌、光鮮亮麗的人們,替壓迫者的思想造勢的政治舞台。」

台灣還需要這樣的金馬獎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