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盧比歐,民主黨參議員馬基、梅南德茲,四日共同提出「台北法案」。賈德納等人在新聞稿中表示,「台北法案」要求美國拿出與世界各國的交往策略來支持台灣的外交承認或強化非官方關係;法案還授權國務院調降對台灣採取敵對行動政府的關係,擱置或改變美國的外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台北法案」的後續發展值得關注,尤其是這樣的倡議進入了政治議程,不僅是台美關係升級的另一象徵,也意味著「美國的對台關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從以往的連結走向脫鉤。
中美台的三角關係,長期以來被「中國代表權」論述綁架,於是產生中美「上海公報」(一九七二年)所稱:「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是因為,在國共內戰結構下,贏得內戰的毛澤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敗陣的蔣介石流亡台灣繼續高舉中華民國旗幟反攻大陸,而當年黨國體制下台灣人民沒有發言權。不過,美國的「認識到」並非「承認」,它區隔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乃是中國人的想法,至於台灣人民的想法還有待民主化之後才能知曉。即使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一九七一年)也僅僅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並將蔣介石的代表驅逐出去,完全未涉及台灣主權的問題。
此所以,中美建交以來,三個公報與「台灣關係法」,一直是「美國的對台關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的兩個輪子。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些原則中美之間確認無誤,唯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始終堅持「認識到」中國此一立場,並未將之視為行動的客觀事實基礎。反倒是,「台灣關係法」,以國內法的特殊模式,規範對台提供防禦武器,確保台海的和平,排除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前途之舉。一九七九年之後,台美終止政府關係,但美國對台灣主權、安全與民主的關切毫無稍減。我國首度總統民選,中國對台實彈演習,美國派遣兩支航母戰鬥群到台海附近警戒;中共十九大前後,航母戰機繞台擾台,美國兩艘軍艦自由航行通過台灣海峽並至台灣東部外海與航母會合。凡此,很明顯是,美國以軍事的預警行動,補充政治的模糊空間。
台灣的民主發展,人民取得發言權,主流民意日趨明朗,所謂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並非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想法,認同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民意支持度快速攀高。主權在民成為台灣的共識,也對「美國的對台關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帶來衝擊。跨越一九九六年,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對於中國經濟成長促進政治改革、可望和平崛起成為負責任的大國懷抱期待,導致台灣的民主活力被大國外交所掩。即令如此,二○○七年,美國領銜要求秘書長潘基文承諾聯合國停止使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詞。總統直選經過二十年,台灣本土政權完全執政,民心向背更加無可置疑。二○一七年,川普上任,與習近平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年底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便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緊接著,對中貿易戰、印太戰略一一鋪陳,國會通過、川普簽署的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等,既是台美關係的升級,也是美國的對台關係逐步與一中政策脫鉤的序幕。
從這樣的脈絡來看,「台北法案」的出現,雖仍難斷言美國對台灣國家想像的未來,卻清楚迴響著美國政治主流致力深化台灣獨立現狀的弦外之音。將來,美國會不會從支持他國對台灣的外交承認走到自己對台灣的外交承認?主要因素之一,或許是習近平的強國夢對國際秩序、區域安全、普世價值、市場經濟構成多大的威脅。不論如何,台灣都要同時做好迎向戰略機遇與因應中國霸凌的準備,更要對「美國的對台關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的脫鉤時刻來臨未雨綢繆,尤其是二三五○萬人必須發揮公民責任,善用民主工具攔阻親中勢力重新執政,絕不容許在地緣政治轉向有利於台灣之際,卻讓中美台三角關係的鐘擺又擺回「兩岸的中國人」想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