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商的出中國記

美中貿易戰升溫,外商大量撤離中國,中國台商是否捲起出走潮,由一些數據顯然可以看出趨勢與端倪。根據最近公告的台股上市櫃公司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匯往中國的投資金額僅五三一億元,再依投審會上半年核准赴中投資金額已連續三年衰退,且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衰退四.二五%,預估上市櫃公司今年匯往中國的金額將急速降溫到僅千億元,創二○○九年全球金融風暴後最低。另外,在中國嚴控資金匯出下,上半年匯回金額仍達八十一億元,較去年全年增加近倍,可望改寫新高,匯回匯出比也將創史上最高。

近二、三十年,台商大量西進中國,成長的高峰則出現在傾中的馬政府執政時期。根據統計,馬執政八年間,上市櫃公司累積匯往中國的金額,從二○○八年上半年的六九九八億餘元,到二○一六年上半年止暴增到近二.一二兆元,大增一.四兆餘元,是扁政府時期六七三一億元的三.一倍之多。此一趨勢因為二○一六年本土政權上台,中國以商逼政的打壓日益蠻橫,益以美中貿易戰爆發可能殃及台商,導致投資中國快速降溫,加速其撤離中國的腳步。

台商西進是台灣產業空洞化、經濟成長趨緩,薪資、就業機會停滯的主要癥結。尤有甚者,台商西進的衝擊層面不僅在於經濟,更因經貿嚴重向中國傾斜,形成強烈的依賴關係,使得中國得以經貿為籌碼對台施壓、籠絡,讓台灣淪入任其宰割的處境。因此,台商投資中國與兩岸經貿關係,絕對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更是涉及政治外交與國家主權的國安議題;若是置放在國安與經濟發展的脈絡裡探討,則更能印證了台商出走中國,回流台灣的正確性。換言之,不論是振興經濟或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政府都應採取積極措施吸引台商回流。

事實上,台商撤出中國,不僅對台灣經濟的復甦有所助益,對台商本身的利益與永續經營,亦為必要之抉擇。此因開放之初的中國確實擁有人口、勞動成本、匯率與政策優惠等紅利,對於因匯率與勞動成本劇增而遭逢困境的台灣傳統製造業產生強烈誘因,驅使彼等大量西遷,藉以延續企業的生命。之後,中國的強烈磁吸作用,更使得以組裝代工為主的台灣科技業亦步上傳產製造業的腳步,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並建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與產業轉型,扶植本國產業及邁向製造強國,成為國家的主要政策目標,傳統製造業及組裝代工的外商便不再具有利用價值,優惠紛紛取消,加上對本國產業的補貼優惠,台商待遇遠遠不及中國企業。再者,中國的工資連年大幅調升,社福醫療保險負擔沉重,台商經營成本大舉攀升,競爭力衰退,面臨重大生存危機。

其實,中國的投資環境固然具有成本優勢,但多數產業為技術低階,毛利率偏低,獲利不易,實際上台商的經營非常艱辛,只有靠使用大量勞力生產的大型企業才比較有獲利勝算,中小型企業似乎只能勉力維持。依據統計,台股五四八家上櫃公司轉投資中國的事業家數合計達一五三七家,今年上半年僅六一五家認列獲利、七一四家是認列虧損(其餘是認列零,或是已處分),賠錢的比賺錢的多;時間再拉長,累積帳面虧損家數達八一二家,更超過賺錢的六二六家,而大部分獲利則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營運出現「獲利集中化」、「虧損普遍化」現象。

總之,中國投資環境日益艱困,並非企業淘金的天堂,而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掠奪壟斷本質,亦在美中貿易爭端中暴露無遺,讓外企夢醒,減少投資,撤出中國,更加速台商出走潮。電機電子公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投資風險度連八年上升,投資環境力是連九年來下滑,因此台商在中國布局意願降低,台商的「出中國記」已是難以逆轉。然而,台商回台投資的意願相形之下也未見大幅增加,台灣並未因此成為其產業布局的熱點;台商並未大舉走上回鄉之路,是否意味對台灣的投資環境、政府產業政策,與解決五缺等執行力仍存在強烈質疑,在在值得政府警惕與檢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