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還靠工業區創造就業? 試試社造!

◎ 林文彬

創造就業,是透過政治力為人民找出路求生存的總體目標。但手段絕不止於仰賴工業區、科學園區的設立,也絕無可能全台到處設立工業區、科學園區,更不可能每一鄉鎮市都會有這種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把人口成長說成是地方的功勞,環境污染則怪罪中央。

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園區就在雲林,但雲林有因為這樣增加人口嗎?不增反減!設廠前政府說帖信誓旦旦地保證,一百年時人口會成長到一百萬人。事實是十年來從七十六萬人減到六十八萬多。這就是典型的工業迷思。政治力能不慎乎?千萬別只想坐享其成,以為這樣就能一勞永逸。但事實往往是「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像德國魯爾工業區、西班牙畢爾包、英國曼徹斯特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們盛極而衰,變成廢墟之後,地方才復以社造的手法精神,把它活化轉型成文化新景點,重拾與地方相依為命的往日情懷。一個城市有年輕人願意回流開店、務農,這個城市才會注入新生命,這種參與式的活力,才可望認知到城市的未來與永續,而不只是消耗與惡性循環。

社造才是創造就業的王道,才是硬道理。這當中地方政府要做、能做的事很多,比如公所組織再造創設社造課,推動從村里社區扎根社造,並活化創辦節慶如玉米節、毛巾節、馬拉松、中元祭、武術節、偶戲節、農機展等活動,讓地方的熱鬧氣氛全年不打烊。硬體建設方面,包括歷史建物的保存活化、花道景觀的佈建、商圈再造、社區景點的社造等,多元多面向發展地方特色,提升生活品質,連帶吸引人潮買氣,帶動文化性的加值商機。

結論:創造就業,工業區的模式不是唯一,社造從自助、人文、DIY開始,才是可長可久的辦法。

(作者為雲林縣虎尾鎮鎮長,著有《社造政治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