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CompStat電腦時代的見警率

◎ 林書立

最近見警率的問題浮上了檯面,有人認為提見警率的政策,無法有效壓制犯罪,然而2018年6月9日日本新幹線東京往新大阪的末班車「JR希望265號」,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造成1人死亡2人受傷後,日本鐵道警察隊立即宣布以提高見警率,來抑制暴力事件的發生,而JR方面也增聘保全人員,全力協助警方巡邏。

1974年著名的美國「堪薩斯城預防巡邏實驗」(The Kansas City Preventive Patrol Experiment)。實驗結果認為單純無目標的隨機巡邏雖可提升見警率卻無助於預防犯罪,實驗結果雖然跌破過去傳統警政「見警率與治安穩定成正相關」的論點。但是,無效的是無目標的隨機巡邏,且歷年來堪薩斯實驗亦遭到許多挑戰,例如實驗設計上瑕疵與不同時空背景,尤其實驗當時美國正極力推展警政專業化,期望運用高機動的警車,結合無線電指揮通報,指派警力儘速趕往犯罪現場,認為見警率(Police Visibility)與快速抵達現場(Police Presence)係治安上策,然而研究結果發現當時一般警車巡邏被認為隔著冷氣玻璃窗觀看社區,使得巡邏員警無法融入社會的人群,加上無目標的隨機巡邏,無感於街頭的風吹草動,使得街頭上的犯罪者在警車離開後繼續為所欲為,爾後警政的重要改革是1977 David H. Bayley在其所著的秩序的力量(Forces of Order)一書深入介紹日本警政的交番後,促成了美國社區警政的發展,所以美國各州後來廣設社區警政部門,要求員警以步巡以走入社區與民眾交談,更重要的是1992明尼波利斯熱點巡邏實驗(Minneapolis Hot Spots Patrol Experiment),認為利用犯罪熱點分析後,指派員警前往熱點巡邏,可以有效改善無目標隨機巡邏的見警率缺點,90年代紐約市警局更率先興起電腦分析熱點警政(CompStat)於77分局輸入資料分析犯罪熱點後,指派警力於犯罪熱點之間頻繁的提高見警率,發揮有效降低犯罪率的效果,此一系統立即推廣到全美大城。

再反觀國內,我國警方早已將各縣市警察局所查獲的毒品與犯罪數據建立資料庫,經由大數據分析轉化為毒品、詐欺、交通等各種治安熱點,警政資料庫將近四十個系統,不遜於美國的Comp Stat警政,甚至分析熱門時段來增減警力的部署,另根據分析結果律定不同勤務方式,兼顧機動性與犯罪日常生活理論,讓心存僥倖的潛在犯罪者,即使發現可以作案目標,然而察覺警力出現在他想要犯罪的地方後,犯罪行為被阻斷,確屬有效壓制犯罪的良方。

日常活動理論的三個要件,即是當潛在的犯罪者、可能的被害者以及有能力的執法者不在時,犯罪就會發生,日本新幹線列車的隨機殺人事件亦復利用此理論.經由有效的執法者來阻斷潛在犯罪者、去加害可能被害目標,來阻斷犯罪,日本另外進行調查,研究竊盜者何以不下手行竊的決斷,答案是因為被警方盤查了,因為被居民打招呼了,所以呼籲社區所有居民都應加入治安維護行列,見面互相打招呼,並以單警巡邏提升見警率,讓警察慢速在社區巡邏打招呼,發揮社區警政的見警率.

台灣的警力部署,在兼顧機動警力與掌握地區治安,分析熱點以及加強盤查的見警率部屬,絕非當年勘薩斯城實驗的背景能夠相提並論,基於預防犯罪,設計於犯罪熱點、吸毒熱點、交通要點以及遭遇緊急狀況後,於重點區域立即提升見警率,確實符合犯罪預防理論,至於警力調節的部分,除了警力的補足外,或可參考日本警察官立寄所(Patrol Point)的制度,在犯罪熱點附近鼓勵治安協力的團體或單位,主動提供員警稍作休憩停留的觀望地點與茶水,由執勤員警於巡邏點附近稍作駐足觀察,與民眾意見交流,以汲取更多熱點區域的治安資訊,同時兼顧警力之保持、並有效提升見警率。

總而言之,台灣當前經過電腦數據分析與安排的警力配置與派遣,符合世界警政潮流與犯罪預防理論,絕非當年美國堪薩斯城實驗無效隨機巡邏的見警率可比擬。

(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