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青年時評》浮潛教練談澎湖馬糞海膽

◎ 張翔淳

每到澎湖馬糞海膽開採的時節,地方難免就出現漁民與保育人士的對立,但馬糞海膽數量的銳減卻是不爭的事實。

兩年前,澎湖青年陣線協助海洋生態保育志工隊揭露了海底監測與普查的結果,指出了「生態浩劫」的殘酷事實,原本有大量海膽及螺貝類的海域,除人為保護處之外,幾乎看不見馬糞海膽蹤影,所有當時被發現到的馬糞海膽都接近生命末期,顯見其生殖繁衍功能已經崩潰。

既是食物來源也該要具備永續的精神,不能為逞一時口腹之慾而毀了生態系(資料照)

四年前在大倉島擔任浮潛教練,是筆者海洋探索的里程碑,也是自己第一次捕抓、處理、品嚐馬糞海膽。猶記得當時數量極多,居民隨便撿都是一大簍,當時的價錢甚至一顆跌到只要十元。然而僅僅四年光景,再潛入海中便可明確感受到海洋資源的匱乏,島上最受歡迎的必吃海鮮價錢翻了倍,盛極一時的夜釣小管也因為「小管越抓越小、越來越難釣」而淪為觀光客口中的詐騙行程,馬糞海膽的產地價也直接翻了五、六倍。

「人為採捕過量、棲地破壞與生物族群自然變動」是造成馬糞海膽滅絕威脅的主因,如果持續捕抓、買賣,馬糞海膽可能會在澎湖海域成為稀有物種甚至滅絕。兩年來民間已自發「不吃、不捕抓、不買賣」的行動,然而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力量依然薄弱。

最少以兩年為期的立即性禁捕及儘速完成衛生下水道的建置,是當前政府要面對的嚴肅課題,同時也應該修法增加查緝人員編列數、加重非法盜採捕之罰金與刑罰,從源頭控管才能有效遏止。唯有當罰金遠高於非法採捕之利益時,才能杜絕違法誘因。

最重要的是,縣政府必須積極輔導漁業轉型升級,唯有透過跨部門整合打造澎湖漁業產銷平台,提高海產利潤、拉高售價,並提供業者專業升級輔導、協助改良觀光漁業,才能讓漁業走向「高值化」,創造「人海」雙贏。

身為澎湖養大的孩子,我們縱使是餐餐有魚有海鮮,也不會過量與獵奇而食,作為地球生態系的一份子,人類不該總是自命不凡而對生命失去尊重,既是食物來源也該要具備永續的精神,不能為逞一時口腹之慾而毀了生態系,寧未雨綢繆,不為浩劫將近而坐以待斃;希望能以馬糞海膽做一個開始,最後能夠達到澎湖人與海洋生態共生的理想境界。

(作者為澎湖青年陣線海洋政策研究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