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美國於七月六日起開始對三百四十億美元共八百一十八項的中國產品加徵二十五%的關稅,中國則指責美國「違反世貿規則,發動了迄今為止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是典型的「貿易霸凌主義」,並提出相同規模的反制措施。但此舉顯然只是戰火的開端,川普已強力挑明,隨後可能還會有超過五千億美元的制裁關稅清單,若果情勢惡化,全球經濟,尤其是夾在兩強之間的台灣,將會承受何等的衝擊,令人憂心。
美中貿易爭端挑起至今,全球金融市場雖然回檔修正,但貿易戰正式啟動時,市場卻似乎呈現利空出盡狀態,主要股市包括最弱的中國股市都翻揚收盤,但金融市場對於負面訊息的免疫,並不意謂美中貿易戰的影響甚微,可以輕忽漠視。尤其,美、中為台灣前五大貿易夥伴,兩者相加超過台灣貿易總額的五成,乃使三方命運緊密相連,因此美中相爭,台灣尤須謹慎應對,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始可將衝擊損失降至最低。甚而,若能順勢進行經貿政策與產業的調整,尤其鼓勵中國台商回流,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則美中貿易反而會成為台灣轉型的契機,度過短暫的陣痛之後,或將開拓台灣經濟的新天地。
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產業西進,是導致GDP雖仍有成長,卻無法將成果分享至勞動階層的癥結,也是台灣經濟奇蹟暗淡失色的主因。台灣產業西進,不僅替中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其技術、企業經營與擅長控制成本等理念,亦給中國本土企業注入模仿、成長之因子。特別是在六四大屠殺之後,西方世界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部分台商則是「危機入市」,成為中國汲取外國投資的荒漠甘泉,堪稱功在中國。然而,台商在幫助中國經濟成長之餘,卻相對削弱本國經濟發展的動能,尤有甚者,中國經濟壯大之後,配合其政策導向,反而成為台灣主權的最大威脅,以及經濟上的最大競爭對手。換言之,中國得以經濟誘餌迷惑台灣,可說是部分台商自作自受,因此在中國頻頻霸凌台灣之際,與其怨懟中國,不如自省,才能找出真正的根由,面對它才能解決問題。
台商企業是全球優質的產業供應鏈,但由我外銷訂單國外生產比近五成在中國,可見其幾乎被綁在中國,無形中成了中國的人質。再者,就算是台商經營成功,在不自由的環境中,仍很難將獲利匯出中國,因此只好不斷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乃至愈陷愈深,與中國形成赤壁之戰的連環船效應,一旦美國對中國展開貿易作戰,台灣經濟亦難以倖免火勢之波及。但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並非無藥可救,事實上,中國經濟大幅改善後,工資土地大漲,環保法規嚴苛,社福負擔日益沉重,早已喪失成本低廉的優勢;加上很多新興市場不管在人口紅利或政策優惠,均較中國更具吸引力,中國不再是投資的天堂。另外,中國縱使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絕大多數製造業仍屬於低端技術層次,因此推動產業轉型計畫,例如「中國製造2025」,期能由「製造大國」提升為「製造強國」,躋身先進經濟體之林。因此,以傳產製造業為主的台商企業受到了排擠,淪為中國產業「騰籠換鳥」的犧牲品。
如此的形勢演變,促使台商不得不離開中國。然而,台商逃離中國有兩種選擇︰一是往其他新興市場遷移,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其二,則是回流台灣投資設廠,一方面延續既有之生產線,確保原有之企業根基,另一方面更須進行轉型與研發創新,以因應新的競爭環境,朝向永續經營。台商若選擇其他國家做為再次外移的目的地,固然可以暫時化解中國投資的不利因素,卻非長久之計;唯有回流台灣並進行產業轉型,才能創造就業,提升薪資,促進有感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台灣可以徹底擺脫中國的經濟勒索。長久以來,台商回流已淪為口號,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但如今美中貿易戰爆發,可謂天時地利俱足,若再加上政府的強力作為,將是中國台商回到台灣懷抱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