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少子化 錢不是萬能的

◎ 蔡秉勳

行政院規劃○到二歲幼兒將給予新台幣六千元至一萬元的準公共化托育補助。昨晚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板,將把補助直接給家長。預計今年八月一日上路。

姑且不論直接發錢救少子化的動機與邏輯,一個月花六千元至一萬元,可以讓台灣的低生育率止跌,為什麼世界各國的少子化仍在惡化?解決問題,發錢真的有用嗎?

少子化是全球趨勢,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筆者建議政府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為何不照顧好現在已經出生的孩子,確保他們健康長大?只要讓健康的孩子越多,少子化的影響就對台灣影響越小。這變相也成為防範少子化的最好政策。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台灣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在先進國家中排名第五高,偏高的嬰兒死亡率,反映出台灣兒童醫療照顧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兒童主要死因,除了意外傷害外,醫療體系是否完善成為主要關鍵。其中高達四十五%死因,為嬰兒期發生的「先天畸形」與早產相關的「周產期疾病」。

近年來少子化衝擊,兒科病人數減少,兒童醫療市場縮小,醫院分配給兒科的資源自然下降,無法吸引年輕醫師投身兒科界。目前台灣平均一位小兒科醫師要照顧近四千名兒童,工作量大不是一般人可承受。對小病人來說,拉長了等待手術的時間,進而影響醫療品質。長久下來將造成醫師人數、訓練質量都不足,醫療水準下降等問題。影響最深的,就是需要大量住院資源的急重症病童,許多只要好好治療,就可以健康痊癒,卻因為醫療資源不足,造就了無數夭折的遺憾。

衛福部二○一六年雖然辦理「提升兒科醫療品質及資源整合計畫」,補助十五縣巿增聘兒科醫師看急診,但並未減少兒急醫療艱困區域,而此塊的改善方案,目前仍無具體的改進辦法。

政府有心救少子化是好事,但一味撒錢,而沒有同步地針對兒童醫療、低薪、高房價、托育…等社會問題做好配套,從兒童醫療環境著手處理,不只是長遠之計,更是最有力及具長期效益的作法。否則最後這份政策,又會是個治標不治本。

(作者為診所護理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