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田
行政院同意核定文化部於明年起再次推動為期四年、經費14億的「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期待「促成土地x文化x世代對話,找回臺灣文化認同」。
這是繼2018年「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進階版。
建構臺灣藝術史成為政策始於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議題,並載入隔年出版的《文化政策白皮書2018》。
建構臺灣藝術史成為政策始於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議題。圖為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主持會議。(資料照)
身為台灣美術史研究者,我對當年文化部鄭麗君部長的美意與遠見是感動的。諸多調查顯示,台灣美術與歷史長年來不受重視是事實。
2018年,我曾執行一項計畫也呈現類似的情況:民眾印象中學習台灣、西洋、中國藝術史比例是:7:48:45。我也曾以各十張台灣和外國知名藝術家作品測驗大學生,結果也是雷同。
兩年經費高達62億的教育部美感教育 未納入台灣藝術史
更讓人氣餒的是:兩年十期(103年到112年)經費高達62億的教育部美感教育也沒有納入台灣藝術史。本人曾呼籲以同心圓概念「將藝術史教育置入美感教育」,也僅是狗吠火車之舉。
筆者曾經參與第一期「重建臺灣藝術史」並擔任史博館重建專案辦公室主任。還清晰記得鄭、李兩位前文化部長反覆提醒各單位不要把平常的或已發展的計畫再冠上「重建台灣藝術史」之名拿取經費,要求要做具有標竿性、特殊性、開創性的才算具有重建精神,惜言者諄諄。
在此我建議「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若要避免僵化,可朝幾個方向:
一、重建台灣藝術世代正義,戰後各世代如今也已資深老化,藝術市場發光的書畫界常常也被忽略,應該啟動全面關懷計畫,不要等到凋零後再來拯救。
二、重建台灣藝術觀念史,台灣文化需要更深刻的價值論述支撐而不只是可見的文物與檔案收集或一檔檔展出,要能說出感人的藝術故事,以軟體帶動硬體。
三、全面推動台灣藝術史國際化,在語言與架構上全面布局,讓藝術世界真正看見了解藝術台灣。
四、重建「台灣美術史教育」,促成美感與史觀合一,才能薰陶文化認同。
民脂民膏,期待這次的「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更深刻更紮實,不只是口號而是倡議,不是錦上添花記錄而是雪中送炭善行。
(作者為台灣藝術史學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