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永遠十歲的她 需要大家幫忙

◎ 陳柄辰

近日媒體報導,一名失蹤三十三年、已被法院宣告死亡的婦人,經台南麻豆警分局巡佐細心比對上百筆資料,發現她其實已被安置於台東的機構十餘年。親子團圓為人間至喜溫情,但其實正反映出台灣精神病人社區照護網的破洞。筆者堅守台東第一線精神醫療工作,兼任精神復健機構之醫療照護,清楚瞭解前述婦人的故事絕非特例。

阿瑛(化名)是機構中另一名有類似身世的患者。她生理年齡約莫七十多歲,但健保卡上的註記是永遠的十歲,資深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那是縣府給她的新身分。到底她從何而來、喚何名、住何地、有沒有家人,沒有人知道。顯著的精神症狀讓她從踏進醫院的那一刻起,就在精神醫療系統中打轉。數十年來以醫院和機構為家,醫療及照服人員就是家人。

為什麼她不出院?為什麼不嘗試找家屬?因為現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艱難辛酸。精神疾病向來被社會大眾懼怕和污名,即使有家人,也多半疲憊交加難以承受。社會若沒給予足夠的支持,通常難以擁抱美好結局。

作為偏鄉精神醫療工作者,藉此案例略述拙見,期能拋磚引玉:一、深化橫向整合,發展專責平台:治療疾病需要醫療系統,社會資源媒介需要社政系統,維持安定、護送就醫則需警政、消防系統的協助。若無統一專責的平台,轉眼數十年,白髮已蒼蒼。

二、提供友善環境,為患家灌注希望:人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遠勝近於眼前的巨大威脅。傳統社會視精神疾病為禁忌,甚至以就診精神科為恥。其實許多精神疾病經過治療可以復元,同樣過著精彩的人生。

三、引納學會專家意見,吸取鄰國經驗:精神醫學發展至今,累積大量科學實證,治療成果豐碩。鄰近地區如香港,近幾年增設許多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個案管理、職業復健等,並鼓勵康復者分享生命復元經驗,成果斐然。

精神疾病患者返家長路漫漫,唯有用愛鋪路。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暨附設精神康復之家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