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論聯合報文化大革命

■ 李方

對於邇來台灣政府加緊從事正名運動及拆除蔣介石銅像等「去蔣化」措施,三月十五日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報導了此舉所引發的朝野爭執。文章正標題是: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革命),副標題為The fight over a dictator’s legacy(一名獨夫遺緒之爭)。

聯合報在其十七日的A4要聞版譯介「報導」此文,上有橫披曰:經濟學人報導,直行標題則是: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報導」中並指該刊「以『文化大革命』為題…有將這一連串措施與中共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之意涵」。

姑且不論此譯介報導對原文如何恣意加減(副標題從缺,原因是裡頭有個對蔣公「大不敬」的稱呼dictator,獨裁者;此字在英文原文首段重現時,還多了個形容詞old,更加不堪,當然更不能照實譯介了),光是把正標題Cultural revolution譯作「文化大革命」便大錯特錯,全然抹殺經濟學人編採群下筆時的細膩用心了。理由如下:

一、譯解英文,大小寫輕忽不得:the White House(白宮)只此一家,非一般white house;the Great Depression係指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黑色星期二」美國股市崩盤以後,直到一九四一年加入二次大戰才結束的經濟大蕭條。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已成專有名詞,英譯通作the Cultural Revolution,後兩字都是大寫。

二、英文標題,除非是不在題首的冠詞或簡短的介詞,通常也都字字大寫起頭。但此篇報導標題卻在借用現成的Cultural Revolution玩字之餘,將其中的Revolution小寫,刻意不按文法拼寫,以免被誤作中國發生過的「文化大革命」,其理至明。

三月十七日下午看TVBS報導初聞此事時十分納悶,因為以英國民主歷史之悠久,加上該刊一向不囿於「經濟學人」名稱,常有可讀性甚高之人文或歷史報導,且查證嚴謹,怎會出現聯合報譯介「報導」中所稱之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論調?當晚看三立「大話新聞」,主持人鄭先生出示原文影印本,我一眼便注意到那個小寫的revolution,頓時了然於胸。可惜當時無人注意及此。有位觀眾因而呼籲除了聯合報,也要一人一信向經濟學人抗議。其實,錯不在該刊。

統媒平日處心積慮打擊本土意識與台獨思想,往往見獵心喜,斷章取義,甚至歪曲事實。此次所謂「去蔣化像文化大革命」之「報導」用詞,明顯超出新聞從業人員對《經濟學人》嚴謹、正派的印象與常識;就實務而言,是譯者不察,還是稿件被「加工」,我們不知道;建議《經濟學人》好好考慮向該報要求解釋,以杜新聞專業歪風。

(作者曾任新聞編譯十七年,並於大學教授翻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