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吸管限塑談政策辯論

◎ 林柏寬

便宜、耐用、便利性高的塑膠袋產量,從一九五○年的二百萬噸暴增為二○一五年的四.四億噸,嚴重戕害海洋生態,造成海洋生物誤食,一步步讓地球走向「塑膠行星」的道路。

當政府推動限塑政策持續擴大,明年七月一日起,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不再提供「塑膠吸管」給內用的顧客,許多人為了自身便利性,大罵環保署官員改用湯匙吃珍珠的回應顢頇,質疑政府為何因噎廢食,不著手研發可分解的塑膠用品。

殊不知,「可分解」這三個字不是將塑膠用品擺在那裡就會憑空消失。裂解成小塊的塑膠終究還是塑膠,不會繼續分解,也沒辦法達到環保效果;真正可分解的PLA塑膠需要在攝氏六十度以上高溫高濕,還要有厭氧菌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在六十天內分解完畢。若條件有所缺漏,分解期自然拖得更長。

解決塑膠危機的當務之急還是在於「減量、回收、再利用」,只不過,限塑政策影響了你我的日常生活,大家也就失去了理性思考的空間,紛紛成為鍵盤論政專家。

台灣人「機會成本」的觀念薄弱,理性的公共政策辯論也常淪為無的放矢的批判,實在值得大家省思、改進。

(作者為國中教師,台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