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懶人包的北投想像

◎ 林芬郁

五月十九日台北市文化局將舉辦「五一九北投想像會議」,以生態博物館(eco museum)思維,推動北投成為「城市博物館」。但是會議的懶人包內容貧乏,且錯誤甚多。

首先,會議懶人包提及「台北市的第一條街:立農街」,據《淡水廳志》:「淡北開墾,自奇里岸始」,一七八○年代唭哩岸街已然成型,但是立農街是一九四六年劃設立農里後才有的街名,且北投於一九六八年才劃入台北市,因此台北市的第一條街絕非立農街。又,大屯火山群範圍包括士林、北投部分山區,與新北市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區之山區,非北投專屬,況且台灣尚有基隆火山群,所以非其所言北投擁有「台灣唯一的大屯火山群」。 懶人包也提到「生活環境博物館主張地方的歷史文化與環境,應該在其原本的脈絡中收藏與展出」,然而從彰化縣迎回、移築於遠離原址五十一公尺處,百分之七十為新建材的「新」新北投車站,就是在北市府政治強力介入下與原本的城鎮發展脈絡脫離,並成為荒謬的「歷史建築」。北市府帶頭破壞文資後,再來提「城市博物館」,這無異是緣木求魚,也是一大諷刺。

再者,懶人包中列舉至今北市府做了哪些努力,如溫泉博物館、中心新村、新北投車站等,但是深具台北凱達格蘭平埔族人歷史文化與聚落遺跡之重要見證的「凱達格蘭北投社(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文化景觀」(二○○八年登錄),卻成為漏網之魚;甫於四月卅日通過文資審議即將登錄為文化景觀的「公共浴場附屬遊樂地(今北投兒童樂園)」也未列入。除有形的文化資產外,北投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各庄關渡媽年例祭典的無形文化資產(二○一三年「請關渡媽」登錄為「民俗」)也遭忽略。北投的歷史文化特色非僅有已登錄的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還有溫泉業衍生的那卡西與機車快遞文化、硫磺產業、唭哩岸石採石業、陶瓷產業、蓬萊米產業、電影產業文化等相當多元且豐厚。至今學界與民間人士業已對北投做過許多深入研究,且研究成果豐碩,上網站或圖書館都可查到,文化局還擬「重新盤點資源」,這是要創造誰的業務啊?「除了這些,你了解北投多少?」這句話在此奉還給懶人包的作者。

由此可見,北市文化局對歷史與地理研究如此輕忽,市民怎能期待北市府能做到「博物館的重要性在於鼓勵社區參與,發掘、活用在地歷史文化內涵」呢?此外「座談會預定邀請北投在地的焦點團體一同聊聊…,為了讓北投在地的聲音被聽見」,這顯然又是一場將「非北投人」排拒在外、閉門的屬地主義會議,試問北市文化局這「城市博物館」到底是誰的博物館?其他市民的聲音,又如何被聽到?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