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合擊、分進

台灣,正在從中國的國家走向國家的路途上,中國國民黨失去執政權,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反映了這樣的政治形勢。

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和彭明敏分別代表兩個政黨競選總統時,合力得到約七十五%的選票,若以這樣的指標看,「台灣獨立」或「台灣國家正常化」都要努力取得同樣的支持條件。

台灣獨立追求的就是台灣國家正常化;台灣國家正常化也必須立基於台灣獨立的條件。兩種政治目標,並不是相斥而是相容的。從前李登輝和彭明敏的並列、同時性,現在從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傳承性,走向競合、同時性。合是共同的七十五%選票指標;競是在位者:扁的五十%;有影響力者:李的二十五%。時代已從一九九六走向二○○八的線性另一端。

衝突是權力的衝突,而不是統獨的衝突;衝突也不是立場的衝突而是路線的衝突。習慣一元化,二分法的台灣社會,反映在扁、李競合時也落入這樣的型態。其實,問題沒有那麼嚴重,「台灣獨立」、「正名」、「新憲」和「正名」、「制憲」、「國家正常化」,兩條政治宣示路線的差別在於:以「國家正常化」代替「台灣獨立」,反映的只是政治語言的風格。當然了,左右統獨的座標中,扁認為無左右問題,李認為有左右問題。社會意識不盡相同。

問題是如何開拓二十五%,以達到七十五%的支持條件。扁和民進黨,固然已經能夠取得像李在一九九六年時占據的主流地位,但五十%以外的二十五%呢?

戰後缺乏主體性的台灣政治,問題性出在終戰時的右或左,依附在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國共鬥爭牽連台灣,殘餘歷史遺害台灣。獨立、自主的台灣正常化國家,當然仍然要有政黨競爭,才符合民主化條件。中間偏右,中間偏左的政黨性格取代統獨政黨性格,才是正途。

兄弟登山,既須相互扶持,也須各自努力。只是要先確立統獨分際,作為前提,期待在邁向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獨立目標,發展出右左兼顧的政治路線。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