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生活美學運動

■ 夏學理

三月六日那天,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接獲BP石油公司的二千五百萬美元(八億二千五百萬台幣)捐款,作為該館的擴建與整修之用;同樣在三月六日,中國蘇州市民顧海林和錢彬龍兩人,捐資兩億人民幣(八億台幣),籌建蘇州明清家具雕刻藝術博物館;也是在同一天,故宮正館四樓的「三希堂」茶館,獲得東和鋼鐵贊助一千五百萬元,得以讓該茶館順利重整門面。

一天之中,總計十六億四千萬元的民間資金挹注,不但讓一個全新的博物館,可以自二○○八年起,矗立於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蘇州,為後代留下珍貴文化遺產;同時,也協助了另外兩個分別以現代與古典珍藏聞名於世的藝術館舍,可以嘉惠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

三月六日確實是神奇的一天!但對台灣而言,我們恐怕需要更多的三月六日,以及像BP石油公司、東和鋼鐵這樣的企業,和顧海林、錢彬龍這樣的市民,才能讓台灣四百多年的文化精髓,永續綿延地留存給後世子孫。其實,台灣人並非不慷慨,只是在捐款的習慣上,多半會選擇濟助宗教或慈善單位,鮮少選擇文化藝術機構。譬如: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對外募款情況為例,原本該會依規定,須對民間勸募四十億資金作為母金。但國藝會從民國八十五年一月成立至今,十一年來還募集不到一億元台幣。

台灣有五百大企業,有五百大富豪,台灣也有五百個即將因為法人化制度的實施,而資金勢必嚴重吃緊的各級博物館、美術館,以及目前已經明顯斷炊斷糧的地方文化館。假如台灣的大企業,可以幫幫各級博物館、美術館;五百大富豪,可以認養地方文化館,並就此與文建會聯手,結合政府自明(九十七)年起,分四年投入的三十億「生活美學運動」推動經費,相信將可以把該運動推行得有聲有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連帶地讓台灣的文化生生不息,用美感庇蔭後世子民。

(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