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老人國 萬事莫如「養老」急

◎ 劉競明

今年三月起,台灣邁入老人國家,亦即年滿六十五歲的老人佔總人口的十四%。

老人國家最關鍵的服務費用就是醫療費用的攀升,醫療專科分科很細,每一科別與部門即代表一類疾病,急症、重症與慢性病等就是最簡單之分類、從一九九五年四月開始實施的全民健保採論量計酬、總額預算支付制度,然而近年來健保醫療費用仍然不停地攀升,總額預算之下就有分區點數計值,點值隨著醫院與基層執業的數量而變動,基層診所點值小於一的情形已經是家常便飯;在大家搶飯吃的心態之下,衝量已經是最基本的經營策略。然而大家畏於病房工作之繁瑣,衝量仍以門診優先,因此住院率不增之下,新型門診大樓如雨後春筍設立。甚至於搶掉基層的病人,病人逕赴醫學中心看病成為一種習慣與文化,於是基層對「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又開始呼籲;然而病人的求醫行為,卻非一兩天能夠改變。對於老年病患,多重疾病與重症患者的長期照顧,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老人多疾病種類將「典範轉移」,神經內科、復健科等直接涉及老人的專科更是需求多了,門診量的要求一下子就達到了;反倒是很多老人相關科別醫師,譬如:心臟內科、腦神經科、眼科、復健專科、老人醫學科等很難加掛號,因為門診醫師不想過度勞累。反倒是歷來曾經「人丁興旺」的產科,已非當年門庭若市場景;過多的住院醫師除了分擔值班工作可較為輕鬆之外,訓練期滿能否找到適當的位子「吃飯」,也成為頭痛之問題。醫界人力規劃,外急診家醫科方面是否更該多收一些人力呢?

老年人口多了,老齡友善社區與生活機能的規劃,無障礙空間及未來都市更新老人樂齡生活圈的設計與籌劃,是否應該成為都更容積獎勵的誘因呢?退休生活規劃與實踐大家談:友善樂齡宅、友善樂齡社區、友善樂齡生活機能、友善樂齡旅遊與食、衣、住、行、育、樂,加上抗震係數加強的「安全性考量的都市更新」的整體規劃,應該是老人國家的配套施政要求。

軍公教年金改革,雖然年金被減,仍可養自己與安老;然而勞保年金,似乎還是被忽視。未來政府在發展福利國養老政策下,尤其應該將年金改革「全民化」,一如全民健保的「全民年金制度」,讓年金改革更完善且更有配套措施。

(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