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榮宏
「促進轉型正義」是時代潮流,沛然莫之能禦。
民進黨政府小心翼翼執行促轉,小心到像在幹虧心事,連選個促轉委員會主委都限定要找「藍綠都能接受的人」。
依此邏輯,難道黨產會也得找個「藍綠都能接受的人」?若如此,黨產正義恐怕「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促轉原本光明正大,卻搞得畏縮心虛;被轉型的那一方反而振振有辭,理不直而氣壯。就在這種詭譎互動模式之下,大是大非遭受扭曲,這不能不說是失策。
所謂「藍綠都能接受的」黃煌雄先生,藍營雖無異聲,台派卻爭議聲起,這又何來「藍綠都能接受」?
納粹屠殺猶太人,德國成立追究罪行的組織,難道有刻意找「納粹和猶太人都能接受的人」主持大局?
罪行發生,必有兩造,應獲正義眷顧的是被害方,須被追懲的是加害方,事理至明。
執政者卻挖空心思為加害方設想,眉眉角角一大堆,真是莫名其妙。
黃煌雄說促轉之目的是在「和解」,這話也似是而非。
和解並非促轉之目的,促轉根本不應「為和解而和解」。
促轉目的是實現正義,正義一旦實現,和解自然隨之而至,這是「瓜熟,蒂落」的因果相生。
正義是瓜,和解是蒂。
正義實現則瓜熟,瓜熟自然蒂落。每顆熟瓜都伴著一個蒂,蒂就附在瓜上,何須外求?
何況,種瓜目的絕對是為了得「瓜」,而非為了得「蒂」。
「正義」的瓜才是促轉的主產品,把生產做好,副產品的蒂(也就是和解)自然相伴而生。
把促轉目的預設為和解,是把種瓜目的預設為得蒂,本末倒置,易流為「半套正義」。
正義是清創,和解是縫合。先清創,後縫合,程序應如此。
正義未落實就搞和解,就像清創清一半就縫合傷口,結果是隨時會復發,比不縫還糟。
促轉應該理直氣「壯」,至少理直氣「和」,絕對不是目前的理直氣「虛」,不要把正當的事做得像在幹壞事。
民進黨執政後,施政方向大抵不差,但付出成本和所得代價,往往不成比例。
辛苦種瓜,卻老是得到蒂,「瓜農」汗如雨下,令人無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