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恩(Ryan Hass)
在眾多因素匯聚下,台灣的戰略定位正承受新的壓力。
首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權力鞏固後,其對台立場可能軟化的渺茫希望,似已被他親手粉碎。上月廿日,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習近平的演說訴諸中國傳統,強調將與敵人「血戰到底」,並再次對台灣發出警告,聲稱中國每一寸領土絕對不容分割。事實上,在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被廢除、集體領導的理念被削弱後,中國在政策上的激烈轉變,已愈來愈無法受到監督。
上月廿日,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習近平的演說訴諸中國傳統,強調將與敵人「血戰到底」,並再次對台灣發出警告,聲稱中國每一寸領土絕對不容分割。(路透)
其次,北京當局也愈來愈積極地表露其對維持台海現狀的不滿,下定決心要將台灣拉向中國。中國領導階層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在台灣周邊升高軍事壓力,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及企圖迫使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而非漸行漸遠。不論是上述作為,還是北京堅決不願在互相妥協下與蔡英文總統對話,都讓北京當局愈來愈不討台灣人的喜歡。
第三點,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制,可能進一步受到外部因素壓迫。即便北京當局積極拉攏台灣的頂尖人才,藉此加快兩岸經濟融合,卻仍可能試圖阻礙台灣參與區域自由貿易集團。再者,隨著美國和中國貿易衝突升高,台灣也可能受到波及,因為兩岸的產業價值鏈環環相扣。
第四點,對於川普政府與台灣愈走愈近,北京過度反應的風險也在升高。北京方面有不少人質疑,川普正試圖打「台灣牌」,以獲取更多談判籌碼。按照這個邏輯,川普針對美中貿易失衡祭出「三○一條款」、簽署「台灣旅行法」,允許美國高層官員訪台,以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內湖新館即將盛大啟用等事件,都在同一個時期發生,就是為了逼迫北京在貿易,以及川普最重視的北韓問題上讓步,以換取美方在對台政策上有所收斂。由於北京方面幾乎沒有人認為,這一連串事件純屬巧合,再加上波頓(John Bolton)即將接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龐皮歐(Mike Pompeo)被任命為國務卿, 兩人挺台言之鑿鑿,北京當局的焦慮自然有增無減。
在此情況下,北京可能斷定,其對台政策只要稍有動搖,川普就會食髓知味,繼續打「台灣牌」脅迫北京退讓。北京也擔心,在台灣問題上與華府討價還價的先例一開,將導致其他國家群起仿效。屆時,各國「親近台灣以掣肘中國」的企圖,將使北京應接不暇。
北京也可能將美國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明顯舉措,當作其擴大施壓台灣的理由。北京或許認為此舉可達成多項目的:一是讓華府因為無法保護台灣免於中國施壓而出糗;二是將美中關係的焦點,從美國的優先利益轉向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三是威懾其他國家,使其不敢與台灣拉近關係;四是挑起台灣內部的無助與孤立感,企圖誘導台灣人更嚴格地自我審查,不要做出會升高兩岸緊張的行為。
最後一點,台灣必須對「川普因素」有所掌握。從川普對待其他盟邦和夥伴的方式可看出,川普認為美國在提供安全防衛上,承擔了不成比例的責任。他認定盟邦理應給予美國回饋,方法可以是向美國購買武器、擬定對美國更優惠的貿易協定,或兩者並行。一旦兩岸緊張關係進一步惡化、北京愈發將台灣問題置於美中關係的核心,白宮就愈可能要求台灣針對分擔美國的負擔做出回應。倘若如此,台灣相對較低的國防預算佔比,以及台灣對特定美國產品所做的限制等,就會被美方進一步檢視。
星期專論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台灣正步入益發複雜的戰略環境,雖然這幾乎不是台灣自己造成的。蔡英文總統必須在內部政治需求,以及與北京和華府的關係等三者間取得平衡點。維持兩岸現狀、拒絕向中國壓力低頭固然重要,但可能仍不足以應對這些與日俱增的挑戰。
蔡英文政府必須設法適應當前的新局勢,才能持續帶領台灣邁向更繁榮、更安全,在國際舞台上受人尊重。
(作者何瑞恩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孫宇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