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環保清明

◎ 張惠和

民間殯儀業者及團體刊登大幅廣告,反對政府推動環保自然葬,批判「清明節要消失了嗎?環保葬其實只是美麗的誤會」。對此,內政部表示,二○一六年全國遺體火化率已達到九十六%,火化後國人多將骨灰安置於納骨設施,但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若火化後骨灰改以樹葬、花葬、海葬等安葬方式,不但可節省土地資源,同時符合世界潮流推動環保的概念。

環保葬已成新趨勢,有不少知名人物身後事採用,例如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身後採樹葬,聖嚴法師身後則選擇植存葬,與土地融在一起。至於有關骨灰無法分解,環保葬並不環保之說,根據去年六月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主任黃裕銘教授接受「臺灣殯葬資訊網」訪問時表示,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主要成分是磷酸鈣,為一種不溶於水,易沉澱的無機物。若整堆藏納於土中,恐會凝結成一團塊,不容易被分解。因此他也建議,政府殯葬主管單位應盡速進行科學性的實驗,建立相關數據,規範出樹(植)葬的葬區設置與骨灰埋藏作業標準,達到「回歸自然」與「重複使用」的環保樹(植)葬理念。

(作者為退休公務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