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1980的古蹟 1893的滑稽

■ 古庭維

最近幾天,中正紀念堂更名、拆牆的問題沸沸揚揚,台北市府積極想要提報一九八○年落成的這棟建築物為古蹟,卻忘了一個至少是一八九三年的稀有鐵道資產!

小時候,我們總是照著課本學習,例如中華民國的地圖像秋海棠,也跟著課本忽略一些事情,例如二二八事件。以及台灣的鐵路由劉銘傳創建,基隆到新竹,一八九三年全線通車;在「臺灣鐵道百週年」一書中,還有一張劉銘傳蓋的基隆車站照片。然而,長大後,我們才知道不是秋海棠,是老母雞;才知道二二八大屠殺;研究鐵道歷史的人也知道了,劉銘傳所建設的鐵道,由於品質不佳,事實上早已被放棄而灰飛煙滅,僅存極少數遺跡。

二○○四年底,在一次古蹟審查會中,發現台鐵舊禮堂的屋頂,極可能就是清代台北車站屋架,由於清代鐵道遺跡極為稀有,這項發現可說是相當珍貴。然而珍貴古蹟馬上面臨捷運工程的問題,由於捷運綠線設站及機場捷運於此處交叉等因素,最後決定禮堂必須遷移,待完工後再遷回原址。

古蹟的位置有其意義,能不動就不該動。台鐵舊禮堂歷經清代、日本時代及戰後的增建,由第一代台北車站、鐵道工場再變為禮堂,見證三個政權的轉變,同時也是台灣現代化工業起始的象徵,然而卻在台北市文化局避重就輕之下,淪落到要被遷移的田地。

遷移工程開始後,今年,工程人員意外在建物地板下方六十公分處挖到百年前的軌道地基,整片地基在完全挖掘呈現後,宛若兵馬俑出土般震撼,排列整齊相當壯觀。問題是,如此一來要「完整」拆遷將更加困難,結果,最後台北市文化局還是很有意思地響應「去中國化」,要讓這個鐵道溯源的大發現被遷移,而這些地基則無法保全將被剷除。

自從這項古蹟被揭露之後,文化局就一直消極面對,即使該建物具有各種文化價值,其中以清朝遺跡最為重要、珍稀,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相對於中正紀念堂的圍牆,這樣選擇性維護文化的心態,除了讓人心寒外,也相當吃味呢。(作者為鐵道研究者、台大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