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國虧欠台灣35年

■ 羅致政

今年二月廿八日是美中簽署上海公報卅五週年,這也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濫觴,因為美方在該公報中表示,「美國認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主張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不挑戰此一立場」。

問題是,台海現實在卅五年後的今天已出現重大變化,在台灣內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早已逾六成,更何況有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認為,台灣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因此,硬要把上海公報的一中框架放在台灣身上,顯然是完全過時且挑戰現狀的作為。

反過來講,近來積極展開的台灣正名活動,其真正目的並不是在破壞現狀,而是在忠實地反映與確保台灣民主的和平現狀。因為,正名的動力來自於台灣認同高漲的政治現實與現狀。

事實上,台灣認同早已超越藍綠與黨派界線,這是來自於人民自我意識形成的自然結果。去年九月,當中國「東方體育日報」稱台灣旅美球星王建民為「中國投手」時,立刻引起台灣球迷的強烈抗議。這樣的不滿跟「台灣獨立」無關,而是「台灣認同」的反映。試想,如果長跑橫越撒哈拉的林義傑,被中國乃至國際媒體稱作是「來自中國的好手」,相信很多台灣民眾可能會很失望甚至會大聲抗議。這無關統獨而是自然的國家認同。

當台灣的中央銀行使用其英文全名Central Bank of China時,相信國際社會絕大多數人無法聯想到它跟台灣的關係,中國石油跟華航的名稱也會有同樣困擾。這裏我們必須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持續不正名的話,台灣還會繼續付出多少的「機會成本」?

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時所說的一句話「做功德,做到墓仔埔去了」,最能反映如此的代價。當台灣全力在友邦跟第三世界進行援助工作時,只因為我們被簡稱為China,友邦人民即認為是中國做的善事,而不是台灣。再試想,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即便服務品質跟安全措施做到全球第一,但當絕大多數的國際旅客認為它是中國的航空公司時,台灣民眾是很難分享到華航作為國家航空的榮耀的。

因此,美國如能以平常心看待、支持台灣客觀現實的正名作為,那反對正名才是大驚小怪且與現實脫節的人。所以,問題在反對者須告訴台灣為何不能正名,而非由支持者辯護為何要正名;是反對者要說明為何「非用中國」不可,不需由支持正名者去闡述「以台灣為名」的理由。(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