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二二八的族群衝突面向

■ 陳儀深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出版、鄭鴻生先生所寫的一本新書,其中一篇文章〈誰的二二八?〉說到:「族群衝突」是二二八當時最末流、最不應該強調的因素,後來卻被誇大渲染成為最主要的矛盾;鄭先生說如果要談族群衝突,「我們能夠找到當時最鮮活、最具體的例證就只能是『打阿山仔』─就是在事變期間一些暴民不分青紅皂白,到處毆打、殺害一般外省人這件事。而這正是讓我年輕時候耿耿於懷的心頭之痛。」吾人推敲鄭先生所謂的「後來」,應該不包括戒嚴時代外來政權繼續扭曲二二八的一段吧,至於解嚴後,除了第一部探討二二八的著名電影《悲情城市》,對「打阿山仔」的情節有所交代以外,舉凡民間的公義和平運動、研討會論文或民進黨主要領導人的公開發言,有誰講過族群衝突是二二八最重要的因素或最主要的矛盾?有誰指責過「外省人」要負責任?

包括二○○六年二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重點亦在闡明蔣介石應負最大責任,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等軍政首長應負次要責任的理由,附論中同時認定這是政府犯罪,今日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還具有還給其他「外省人」族群清白的積極效能。儘管如此,為什麼以鄭鴻生為代表的一群人還是會覺得「族群冒犯」呢?個人認為,解嚴以來的二二八真相追求與平反運動,是與塑造台灣認同的本土化運動乃至台獨運動分不開的,站在「反台獨」或親中、統一立場的人不免產生排斥,所以,是他們對號入座,不是別人做了什麼誇大扭曲。

進一步說,二二八事件爆發初期,尤其是長官公署衛兵開槍以後激起台灣人普遍的憤怒,很多地方確實發生「打阿山仔」的現象,但是台灣人仕紳組成的處理委員會立刻予以制止,而且不必等到三月八日援軍登陸,各地的巡邏士兵早已開槍反擊乃至報復;例如三月六日彭孟緝派出來的軍隊,在高雄市胡亂掃射、任意搶劫的現象,難道沒有族群因素作祟?高雄方面至少已經有許雪姬教授所做的三本口述訪問紀錄(一九九五年出版)可以作證。反台獨或親中的知識分子如果真正關心二二八悲劇,早就應該去完成(也只有他們能完成的)二二八當時外省人受害的口述歷史,可惜到今天一本也無。

就像電影《悲情城市》的情節所顯示的,一般台灣人對「祖國」的來臨多麼格格不入,台灣變成中華民國的初始必須經過暴力流血的轉化,可見國家認同的建(虛)構性。個人認為,惟有誠實面對二二八的「族群衝突」面向,才能深刻反省今日藍綠政黨宛若敵國,其背後的認同政治糾結。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