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揚塵非集集堰之過

◎ 張炎銘

中部空污嚴重,有環保團體說是集集堰截斷水流所致,要求拆除該攔河堰。回想六、七年前,集集堰也被「牽拖」造成彰雲地區地層下陷,個人願就所知說明。

濁水溪下游揚塵嚴重,尤其東北季風期間飛沙走石,並非始自集集堰施工完成的千禧年代。早在一九七○年,個人在西部海岸做防風定砂試驗時,大安溪、大甲溪、濁水溪等河川下游就是風飛沙熱點,必須戴蛙鏡、口罩,全身包如粽子,才能順利完成工作。當時環境問題不若現在受重視,而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權利意識增強,揚塵成了民怨,環保單位先是開罰單,要求水利單位抑制空污,水利局一方面打行政訴訟申冤,一方面除採用「綠覆蓋」、「水覆蓋」等方法外,還因此在卑南溪中華大橋下游河岸設置全國第一套「高壓噴槍系統」,想噴水制沙,其後還推廣到花蓮溪、秀姑巒溪,但河床寬廣、噴水距離有限、耗能又耗水量大,效果很有限。

後來環保署輸了行政訴訟,撤銷水利機關空污罰單後,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環保、林務、水利及地方政府等機關,多管齊下後才算踏上正途,河川揚塵也稍獲改善。但在河川區域內無論採用甚麼方法,洪水一來,當然沖得乾乾淨淨,這不只是必然,也是應然。否則河川內有阻礙水流的設施,造成積淹水,反倒是水利機關失職!

台灣的水利工程師除了防洪、禦潮、開發水資源,也得防止自然風沙,大概全世界也少見。但這工作很難一勞永逸,必須年復一年投資,如同希臘神話中被天神懲罰、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的「薛西弗斯」。但為了民眾健康,只能看著防塵網、噴灑的土壤穩定劑、植草、綠肥等各種防沙設施年復一年被洪水沖毀。環保署匡列五億元治理預算,只能減輕飛沙之害,無法徹底解決,就如同慢性病必須藥物控制一樣,揚塵是台灣強勁東北季風及冬季枯水期等自然條件下的無奈。

恢復保安林、整治山坡、裸露地舖稻草、灑草籽、加強管理西瓜田等,種種措施都是正確的,只有拆除集集堰,不但於事無補,而且影響所需用水,萬萬不可。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