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認同獨大於統 選票藍多於綠

■ 林濁水

我主張民進黨的提名制度不應預設曾經投過藍營選票的人不可能改投綠營的機制。自由論壇一篇反駁文章指出我部份引用的數字有錯,謹謝指正,並表道歉,但部份的數字固然錯,仍無礙於二十年來大勢-無論是選票和席次比例是藍減綠增的事實。

另外,林洽博士「中間選民的迷失」一文認為我的主張是在討好中間、甚至藍營,何謂討好,博士指的應是在統獨立場上遷就的意思,這是誤解了。

從一九八九到二○○二年,社會認同從統六十四%、獨五%變化到獨五十%以上、統三十%,另外,據台灣智庫今年的調查認為擁有中華民國主權的國民只是二千三百萬人而不是十四億的已高達七十六%。這樣社會認同的結構性變遷,才是我對綠營吸納藍群眾的信心所在,和博士說的放棄立場討好藍軍正好相反。

博士對台灣學界奉為龜筮的道氏中位選民理論不以為然,我很欽佩,我曾在一九九九年的中國大陸研究中發表「台灣政黨轉型與民眾統獨意向的變遷」,這恐怕是唯一在方法論上從主權的本質檢討道氏理論的論文。

論文指出因主權唯一、排他的特性,所以社會統獨並存並非國家常態,因此,國家一旦正常化若非統消失則獨消失,故長程而言,自不存在統與獨間的中間不像在財經政策上左右對立是永久地存在,永遠有中間地帶。

而博士的立論基礎則顯然是社會目前流行的M型理論,認為政界和社會雙向的趨向兩極,呈現僵固的五十%比五十%統獨對立,故不存在中間。事實上我以為M型對立固是政界上層現象,社會認同實態卻是由統超獨的單向變遷,這也是我長期反對陳總統新中間路線的理由。另外,博士還認為「討好中間,甚至藍色選民」,在複數選區有利,但在單一選區則會造成原有支持者棄選,以致成為票房毒藥,這說法也太大膽了。

違背杜瓦傑迄今的通論:複數選區制又叫半比例代表制,有利多黨存在,因此各政黨競以明晰政策為號召,以鞏固選民,相反地,單一選區制則政黨政策將趨溫和的兩黨制,這也符合台灣的經驗:立委多黨競逐,縣長藍綠對決:從來沒聽說任何從複數選區的立委改選單一選區的縣長,會採行博士的宏論而採更激進路線的。

在此,博士恐怕誤解了穩健和中間的意涵:統獨長期發展上沒有「中間」。但主權立場相同,無礙策略有穩健與冒進之別,把穩健而當成放棄立場而討好藍是嚴重的邏輯錯誤。

目前我和幾位朋友被誤認為討好藍,其實是因為不夠挺扁。但以七一五學者而言,他們根本是反扁了,這固為藍所喜,但與放棄立場討好藍絲毫無關,因就其意識形態上,如主張轉型正義等根本站在藍的對立面。

最後,認同既獨大於統,在選票上又藍大於綠,現象矛盾,說明的是綠雖已佔了認同的優勢,會被抵銷,一定有其他要大加檢討的空間,若對此鴕鳥而單以激化統獨對立為策略,恐怕無濟於事。(作者為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