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調整美台中經濟距離

■ 林環牆

台灣經濟策略必須建構在三大要素:台灣整體利益、經濟現實,以及經濟邏輯。一旦少了任何一個要素,都是有問題的。當前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台灣經濟總合供給面出現成長瓶頸,使可支撐的潛在成長率在過去十六年來呈長期性下降,造成消費投資等內需弱化、稅基萎縮、工資停滯,乃至社會中產階級呈現鬆動不安。

台灣過度利用中國做為世界工廠,是造成供給面問題的主因。本土資源的抽離,讓新興產業的成長無法彌補產業的快速外移,以致「創新毀滅」呈現動態失衡,削弱台灣經濟的創值能力。或謂:內需不足造成台灣經濟困境。這是倒果為因的誤診。

林濁水先生在二月八日自由時報「減輕與狼共舞的危險」一文云:西進中國的鴻海和留在台灣的晶圓廠和面板廠,「共同成為電子業兩支柱。一方面,透過規模經濟而有自我升級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共同架構起廣闊的利潤空間提供創新的機會,創造去年高達三、四十家上市櫃、興櫃公司,獲利達一個股本以上,這是比起國民黨時代一年三、四家多出十倍的空前榮景」。這恐怕過度樂觀,或只在於迂迴否定「積極管理」的必要性?

以民進黨執政這段期間來說,台灣所謂「高科技」(包括機械設備;電腦/通信/視聽電子;電子零組件;電力機械器材;運輸工具;精密/光學/醫療器材等)產出量的成長率和附加價值率分別如上表。

以「數量」來說,除二○○一年外,台灣高科技產業約以兩倍或三倍於經濟成長率的速度擴張,看起來不錯,但附加價值率卻滑落到二○○五年的十六點九%,六年內竟滑落將近八個百分點。高科技產業每一百元的產值,僅剩不到十七元留在島內,若再扣掉利潤,可供分配給工資的部分更是微薄。台灣高科技業創值能力已亮起紅燈!這其實是美、台、中產業鏈出了問題。

從二○○○─○五年間,台灣高科技業「產出價格」大跌,其中機械設備,電腦/通信/視聽電子,以及電子零組件等跌落達五十%以上。但同期間,高科技業「中間投入價格」,除電腦/通信/視聽電子類下跌二十%外,不是持穩,就是上十%至三十%不等。

高科技業中間投入,主要來自美國等高階技術設備供應國。數字說明,台灣投入龐大資源西進中國所建立的美、台、中產業鏈,換來的卻是高科技貿易條件嚴重惡化:辛苦工作,但創值有限。

真正睿智的經濟擘劃者,應更積極地建構「積極管理」策略,對美、台、中產業鏈三邊的「經濟距離」進行調整,以符合台灣整體利益。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