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全面電動車?

◎ 劉志堅

行政院於十二月廿一日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擴大及於未來移動排放源各種車輛的新政策─約略以「二○三○年公務車、二○三五年機車、二○四○年汽車全面電動化」,也就是不只是環保署,更及於經濟部、交通部的政策相配合。這是很好的作法。但其是否穩妥、可能達成?是否其已經過縝密的政策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首先,環保署對機車要採補助、自願性的汰換,除花費公帑不貲,恐怕是來不及、抵不上其增加。根據一○四年調查,全國的公共運輸市占率僅十六%,目前民眾外出皆以「機車」為最主要運具,因而抑制機車(不管是燃油或電動)的成長,應是必要的政策。交通部、各縣市政府也應大力推動公共運輸系統及措施,減緩、抑制私人運具成長。

車輛污染管制方面,目前,環保署對車輛新車型式,僅做符合性(是否符合排放標準)的審查,但車子越使用越劣化、排氣污染強度越大,在道路上一輛一輛的逐車檢查,要做到普遍的管制、降低排氣,難有成效。

分布各處的二千多家加油站,也是應重視的問題。加油站排放油氣蒸散污染(汽油中含二%至三%的苯致癌物),僅倚賴加油站所設的油氣回收系統(大多已裝設十五年以上了),性能老舊,豈不令人心急。政府也應要求新車安裝OBVR設施(車載加油油氣回收系統。在先進國家,此為車輛標準配備)。又全台上萬家機車維修行所產生社區髒亂、空氣污染及噪音,實為台灣生活品質劣化的主要元凶之一,也需一併規劃處理。

此外,環保署二○一八年度預算編列了四十四億元,要補助老舊柴油車裝濾煙器,效能是否可靠、持久,都待確認解決。

賴院長所要推動的潔淨車輛,難道採「電力驅動」是唯一的選項嗎?我們的電動機車、電動公車(大客車)產業是否成熟?或要如何發展(包括電池、充電系統等)?若朝向氫能系統,是否可行?又如在先前一個階段,政府也推動過生質能柴油車、LPG計程車(國外案例有CN汽車,壓縮天然氣汽車),其可行性如何?是否可為過渡的、短期的替代方案?

(作者為台大環工博士,台灣環保聯盟副會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