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帝國亂葬崗──從兵馬俑特展Ⅱ母女對話說起

■ 曹欽榮

正在台中科博館展出的「兵馬俑特展Ⅱ─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來台第二次展出,再次引起轟動。二月二日,我在人潮擁擠的展場,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

女兒:這個展覽與台灣有什麼關係?

媽媽:這是祖先偉大的成就。

女兒:可是,那是中國的東西。

媽媽:就當作(人類的共有)藝術品來看吧!

這段對話看似輕輕幾語,卻表徵了博物館、觀眾、展示之間的歷史、社會、文化關聯「認同」脈絡的重要性;這樣的脈絡,在今日全球博物館的文化機構任務裡,逐漸被重視。

純粹評論中國秦始皇墓區廣大的「地下陪葬帝國」的驚人藝術成就,確實令人對秦帝國物質文明有所注目,甚至景仰;然而,不只帝國的絕對皇權及軍事建置帶給現代人無限想像力,出土的米格紋花紋磚刻紋,更可與世界名牌LV設計樣式,跨越前後兩千年時空共相媲美;秦俑圖像也可作為棒棒糖及鎖在冰櫃裡高級巧克力的特展「創意商品」,讓觀眾垂涎。現代商品世界的「古為今用」無遠弗屆,不用懷疑,博物館提供了「文化創意產業」無窮的利基想像。

號稱「世界第八奇景」的二十世紀考古大事的秦俑坑,更透露了將近兩百座佔地廣大的陪葬坑,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秦朝如何動用可觀的人力及資源,經年累月建構「事死如事生」的皇室禮葬體制,此一建構,必須以無數無名孤骨來成就。二○○三年三、四月間,墓區東側發現了亂葬崗,專家認為埋的是修墓工人。博物館裡的當代觀眾,看的是這些無名孤骨所勞心造就的秦俑,卻對亂葬崗裡這些築墓小老百姓興趣缺缺。我們看到了帝國的「偉大」,卻看不到偉大背後勞苦人民的犧牲。

觀賞秦始皇生前尋求長生不老,死後仍然在帝國餘蔭下持續建構「冥國帝王」的地下世界,我們無法不聯想到台灣近日對中正紀念堂、蔣中正銅像、「蔣寢」等的激越辯論。民主時代裡,言論充分自由環境下,無形的戒嚴思維遺緒與韋伯所言「除魅化」話語持續交戰,形成台灣過渡「轉型期正義」的一個文化景觀。

只是,紛紛擾擾多時,我們看到的,是否已經超越了這些有形物質建構?面對例如科博館裡那位可敬的新生代質問:「這與台灣有什麼關係」時,我們該怎麼回答?

(作者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