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歐工會運動已轉向「非薪資議題」

勞動的前瞻思考

◎ 林呈綠

對於勞基法修正朝野、勞資各有意見,吵個不休。建議改從瞭解台灣勞動環境開始,才有解決問題、並得到雙贏機會。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台灣這幾年的經濟的確有成長,但不可諱言,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卻持續下降,而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則持續攀升,代表著經濟成長果實多被大股東分走,因而勞工會無感,而貧富差距也持續惡化。

如再進一步從分配面的消長來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各項減稅獎勵,讓生產及進口稅淨額下降;但全球化與中國磁吸效應卻讓製造業外移,壓縮薪資成長空間。且因台灣勞動人口預期於二○一五年達到高峰後就會逐年下降,因此人均勞動力必須提升,才能維持經濟成長規模與動能不變。

那麼要如何在勞資彼此都能接受,又能提升人均勞動力呢?以全球人均產出最高的北歐為例,他們的工會運動已轉向「非薪資議題」,而是代以延長育嬰假等家庭相關福利、輔助在職勞工深化技能、建立個人化之職涯諮詢與證照系統、打開原本僵固在工廠內部的學徒制、暢通職業轉換之跑道、完善成人教育機構等作為。其次,是以更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諸如將原本集中在消極性失業給付的資源,轉移到協助失業者重新取得新技能與更適合工作,以及透過學費補貼與薪資加給方式鼓勵在職進修。換句話說,他們的勞資已達成協議,共同追求以「機會平等」取代「薪資平等」。

值此台灣企業必須擺脫代工,積極轉型產業升級的時候,大家都要體認在自主學習、精實製造的要求下,勞動者必須具備高密度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型的工作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與挑戰,為了有效因應必須快速學習,從而得到自信與勞動主權。

綜合以上可知,目前台灣最需要的就是政府應以更積極的政策,讓製造業得以返鄉創造就業機會,並且帶頭鼓勵以工作倫理來展現人的尊嚴。更重要的是,企業要有改善工作所得與產出的創新與決心,而勞工則要有自主學習與勤奮的工作態度。籲請大家不要在過時的枝節上打繞,而是以更為前瞻的視野來處理勞基法,才有機會達成勞資雙贏,並讓台灣產業經濟更上層樓。

(作者為亞細亞台灣企業倫理促進會常務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