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撕掉公車洞洞貼 搶回風景

◎ 畢恆達

公共空間的主體是誰,是一個亙古持續的發問。戒嚴時期黨國體制下的台灣,公共空間中充滿威權政治的圖騰與文字,像是國父與蔣公遺像,以及反共抗俄、保密防諜、莊敬自強等字眼。解嚴後,城市則被資本企業所攻佔,一幅幅廣告看板平地而起。只要有權,要不有錢,就可以在公共空間中大肆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或產品。市民只能被動地接受或抵抗。

世界知名的街頭藝術家班克西(Banksy)曾經舉辦一個名為Brandalism的展覽。這個字由brand(品牌)與vandalism(破壞公物)所鑲嵌而成。過去,大眾認為塗鴉是破壞公物的行為(graffiti=vandalism),班克西則指出,品牌、廣告才是破壞環境真正的元凶。都市中,建築物的立面淪陷了,接著捷運車站與車廂也淪陷了,然後公車車廂也無法倖免,全部為各種商業廣告看板所佔據。

市中心的捷運路線經常在地底運行,快速移動中,乘客不知地上風景為何物。許多旅遊書籍因此會建議旅客到了陌生的城市,可以選擇一條貫穿城市的公車路線,沒有特定的目的地,搭公車來體驗這個城市。然而隨著技術的改良演進,車體廣告從公車窗戶的下方,繼而讓洞洞貼一舉攻佔而遮蔽了窗戶。廣告的尺度加大,訊息更清楚,但是也苦了搭車的乘客。雖然並非完全遮住視線,但是覆蓋窗戶的廣告,讓搭公車成了一項極不舒適而焦慮的體驗。廣告讓我們看不清楚街道上公車站牌的名稱,無法自在欣賞車外的人文風景,也讓眼睛極度不舒服。

十年前,巴西聖保羅市在市民公投與市長的支持下,通過《城市清潔法》,移除一萬多個廣告招牌,讓聖保羅的市容煥然一新,民眾也重新發掘城市的魅力。維也納的藝術家用黃色的紙將都市中所有廣告包起來,結果撲天蓋地的黃色,讓我們驚覺原來商業廣告如此塞滿了我們的視野。他國大膽創新的行動,值得我們景仰與學習。

搭公車是我們體驗城市很好的移動方式,目前看起來廣告勢不可擋,但是也請業者與公共運輸處維持基本的道德底線,不要繼續戕害乘客的眼睛了!讀者如果也深為洞洞貼所苦,也請勇於集結發聲。讓公車的窗戶透明,還給乘客美麗的窗外風景。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