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第三條教育國道vs.廉價勞力輸送帶

◎ 謝毅弘

十一月十九日自由時報以頭版刊登「當前台灣技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中由產學界人士所共同提出的建議,要求政府推動從高職到科大的「第三條教育國道新學制」,以產學合作模式為企業量身打造所需人力。

這樣的政策建議,讓人想起由前教育部長吳京所推動的廣設私立大學「第二條教育國道」政策。造成台灣目前近七成的學生都只能就讀求學費用更為沉重的私立大學。到二○一五年為止,一年申請學貸的人數為五十四萬人次,其中私校學貸人數是公立的四倍。更隨著台灣社會的M型化,大學生申請學雜費減免的人數逐年增加。由此可知,當年的「第二條教育國道」,只是讓更多大學生因為求學而陷入青年貧窮化的困境。

該研討會中,產學界人士宣稱新學制能解決「青年高失業」的問題。事實上,目前大學校園中廣泛的產學合作、實習,才是造成大學生畢業後失業的主因之一─由於勞動權益保障不足,企業因而以「學習」當藉口,讓許多學生為企業勞動、創造利潤,卻不需給予合理的報酬與勞動保障。實習生一面負擔高額的學雜費、實習的食宿成本,一面卻淪為廉價勞動力。

由於透過擴大實習、產學合作,能壓低企業生產人力成本,在此誘因之下,自然會減損企業聘僱大學畢業生、正職人力的意願。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二○○○至二○一六年間,青年失業率從七.三六%持續上升到十二.一二%,以及失業平均長達四.九個月,再加上頻傳實習生受剝削事件,證明擴大產學合作、實習,非但沒有幫助到青年就業,反而只是如同「第二條教育國道」一樣,加深了青年貧窮化問題。

(作者就讀淡江大學,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

先檢驗、整合這三角關係

◎ 鄭榮郎

高職教育與科大合作「七年一貫人力培育計畫」,建立第三條教育國道的新學制,以產學合作模式,為企業培育所需的人力。其實目前技專院校都已在執行相關產學模式,如產學攜手班,就是教育部為解決產業缺工與高職、技專校院學生以升學為導向之問題,遂結合高職(或五專)與技專校院縱向之進修管道,並與產業界合作,培育符應產業需求之技術人才,形塑兼顧「就學」與「就業」之教育模式。

筆者在這過程中參與執行的觀察與思考,發現要扎根七年一貫人力培育計畫,實習企業端、高職端與科大需有效整合,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一、企業端實施問題:實習學生最常提出的困擾是,企業常視實習學生為廉價勞工,沒有真正落實培育,對於企業核心職能亦少安排教育訓練,對學生提出改善的意見不願採納,惡性循環結果,徒留產學之名,而無法解決缺工問題。

二、技職院校端推動問題:技職院校端也要定位產學合作內涵,不能只視為招生管道來源之一,甚至如沒有餐飲相關設計與師資,欠缺實務經驗,卻因需求面而幾無限制地開班。校方也應該對實習學生專案輔導與關懷,尤其對其實習中面臨的技術問題應加以指導,更要定期與企業端討論,落實培育工作。

三、高職端導入問題:高職原本就有產學合作班,與國內大廠建教合作,但是如果要連接產科大合作七年一貫人力培育計畫,就要設定產學合作模式,從高職端技術員培訓到大專院校工程師的養成教育,以客製化設計符合企業需求。

(作者為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工管系副教授,曾任職汽車製造廠)

技藝學程變熱門 值得期待

◎ 陳啟濃

教育部規劃第三條教育國道的新學制,這是在矯正多年來過於強調學歷,疏忽了學生未來就業的職業技能培養,想要力挽狂瀾的努力,值得肯定、值得期待。

筆者服務的學校,將近十年來,也開創學生升學的三條高速路:普通學術高中、技術類職業學校以及高中體育班。

以技術類職業學校為例,以前參加技藝班的學生,都被貼標籤為不認真課業的學生,成績好的不可能參加。然而近年來,國三的技藝學程,經常會爆滿。除了因為技職體系蓬勃發展,許多學業成績中上的學生,也願意選修技藝學程,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從做中學,開啟對未來不同的視野與想像。若參加比賽得獎,對他們更是最直接的鼓勵,有機會進入自己理想學校,以及感興趣的科別就讀。

十年來的「寧靜革命」,我們學校師長們的觀念已經革新,體認到學習不只是學習書本知識,更是體能、技能與態度的成長。蘇格拉底曾說學習的意義「教育是點燃一個學習的火苗,不是填滿一個容器。」學歷不代表能力,態度更重於成績。

教育部的第三條教育國道,需要師長的新觀念,以及家長的真心鼓勵,孩子才有機會付出熱忱,彎下腰動手做,栽培自己成為人才。

(作者為南投水里國中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