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健康台灣 要先認同

■葉海煙

準閣揆謝長廷日前表示,他將把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放在「健康台灣」這個主題 - 其中,可以包括健康心靈、健康體魄、健康環境等,都值得一一加以論述。

台灣確實有病,而且一些病癥已經相當明顯。曾經是運動高手的謝長廷顯然對「健康」有其獨到的見解,祇是「健康」並不易定義,特別是把它運用在「台灣」這個集合名辭上,意思便變得更為複雜,也更難以掌握。

大體而言,一個社會健康與否,至少有四個面向:一是指這社會中的「人」到底健不健康,到底能不能過一種健康的生活(這自然是以健康的身心為先決條件)。二是指這社會本身的結構與體制到底健不健全,到底能不能在合理又合法的規範中順利運作,這尤其指的是政治與經濟這兩種攸關「民生」的活動。三是指這社會的文化以及集體性的心靈或精神狀態(說是「國魂」,也未嘗不可)到底健不健康,又到底真不真實。四是指這社會的整體性或一體性能否在人民的認同下健康地發展,特別是在這個社會理當是一個國家的情況下,人民的國家認同便幾乎是決定這個社會健康與否的最重要因素。

在人的健康方面,國內的全民體育一直推展不開來,運動風氣未見普及。另一方面,從我們醫藥資源的運用已然出現一些黑洞,看病人口之多之勤,更教人心驚,更可見「全民健康」為何無法亮出綠燈的個中緣由,實在是個艱鉅的課題。

其次,我們的政治與經濟在走向民主與自由的過程中,依然出現一些如富者愈富的資本集中現象,看看最近一些媒體炒作某些大公司的「尾牙」,大肆報導這些大亨怎麼大手筆地搞摸彩,這種兼具豪氣與俗氣的現象,不正反映了我們的經濟活動仍然無法「全民化」、「健康化」?而在政治民主的機制尚稱健康的情況下,一些權位的交換以及謀略的使用,又是否能光明正大地在民主的健康狀態中進行,而避免傷到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台灣」,卻已經教人有些擔心。

至於台灣要「健康」起來的關鍵,其實是台灣人的心靈和台灣人的文化。長久以來的制式教育亟待轉變,我們做為主體的意識(包括做為一個國民與公民的尊嚴)更待深化強化。而滋養台灣人心靈的兩大泉源 - 藝術與宗教,也仍得在明星崇拜與偶像膜拜之外努力去開發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什麼時候我們的生活中有了足夠的美感,什麼時候我們不再目眩於神通與靈異,那大概才是台灣人可以自救自度的時候。

而最教兩千三百萬人耿耿於懷的,應該是我們對自己的國家竟一直充滿歧見、疑惑、惶恐與不安。這樣的國家認同離「健康」很遠,這樣的集體性的症候已讓我們不斷地在「內耗」中顯得有氣無力,甚至有口莫辯。

在這一次包機對飛中,對岸一句句「台灣同胞」,彷彿吃盡我們的豆腐(卻也不必這麼想,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此的「一中」氛圍,就看未來的謝院長如何在料理國家大政的同時,能夠以政府首長的身份去加以紓解。而所謂「憲法一中」,又究竟能如何在「真實一台」無可退卻的立足點上被消納,看來還是得寄望於全體台灣人,而這也許就是「健康台灣」最究竟的註解。(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