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建構分級多元資本市場

◎ 莊佳瑋

台灣錢是否仍淹腳目雖有不同看法,但從前幾年不動產價格大幅上揚的狀況看來,台灣這個資本市場中,仍然充沛著許多伺機而動的資金,只要遇到好的投資機會,自然能夠吸引資金匯流。

只是我們必須要對資本市場具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是,在市場中的參與者會依據本身設定的風險係數不同,追求「相對應」風險的投資項目,例如郵政儲金為求穩健,在法規面與操作面都受到嚴格的投資項目、額度限制,不得讓其暴露在過高投資風險之下;反之也有依據本身設定的獲利率不同,進而追求「相對應」風險的投資項目,例如創投基金設定的高報酬率,讓他們多數的投資對象是風險較高的新創公司。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人會去進行高風險低報酬的投資,因此主管機關的任務便是在整體資本市場下,根據不同的籌資類型(對私人或對公眾),給予不同的管制標準(包括法規彈性、投資資格等),以確保資本市場的每一分錢,都能在最有效率的狀況下賺取符合其對應風險的報酬。

由此便不難理解櫃買中心針對生技公司申請上櫃案件,即便是公司取得經濟部工業局函文,也會衍生出所謂「潛規則」加強審查的作法。「潛規則」本身並無對錯,只要透過機關反覆、一貫地實踐而具有可預測性即可,例如法院通常會對初次犯罪的被告科以易科罰金或緩刑的刑度,這會使得初犯較願意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行為。在櫃買中心上櫃由於牽涉不特定投資大眾,其發行影響廣度甚高,因此在投資人保護的宗旨下,要求較高的公司治理、獲利能力、資訊透明,某種程度上也是讓資本市場透過其管制手段,分析其風險係數,做為是否投入資金的判斷標準。倘若自己設定的標準無法維持一貫,開放過多不符合上櫃標準的公司進入,只會使得市場投資人因為難以預測分析上櫃公司真正的風險何在,進而危害到投入整體上櫃市場的意願。

從這個角度出發,面對公司草創缺錢、虧損無法借款的窘境,到底應該是透過協調櫃買中心放寬標準,還是引導至政府補助、創投基金等另種風險考量的資本,答案應該不言可喻。簡單來說,如果技術層次到了,為什麼創投基金的資本會無法到達這些具有專利與潛力的公司呢?真正應該建立平台而且可以發揮平台成效的,又究竟是經濟部工業局和櫃買中心(僅限機關間溝通意見),還是經濟部工業局與各創投基金業者呢(可以媒合投資機會並發現市場需求)?這些都是值得為政者進一步省思的議題。

(作者為彰化地檢署檢察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