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健康管制校園?

◎ 葉明叡

立法院審議「學校衛生法」修正案,有委員提議禁止校園合作社販賣含糖飲料及高油高鹽反式脂肪食物(簡稱為垃圾食物)。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正草擬「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草案」,預備全面禁止攜帶含糖飲料進入校園。這些規定的共同目的,是想透過降低接觸垃圾食物的機會,提升師生健康、預防肥胖和疾病發生。研究早已指出,肥胖與慢性病高度相關,而垃圾食物又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之一,這麼說來,此二法案好像相當符合公衛科學?

實際上,這兩個法案所管制的,只是造成肥胖的諸多機制其中之一,除了個人攝取過多垃圾食物這種「個人生活型態」機制以外,尚有其他因素需考慮。例如,長時間久坐行為,試想,台灣學生整天坐在教室多長時間?課後補習、寫作業等又繼續坐著多少時間?又如,整體社會飲食風尚,崇尚綺麗多樣的手搖杯文化,甚至,被拿來當作觀光特色在行銷的小吃文化,其中又有多少所謂垃圾食物?再如,因為缺乏設施、鄰里友善度、交通壅塞多廢氣等因素,生活環境缺少可自在運動的空間,在僅有可自行掌控的時間中,學生要克服多少阻礙才能去運動?以上列舉意在強調,健康促進還有很多可努力的方向。

然而,此二法案卻執著於對「個人生活型態」加以管制,或美其名曰降低學校這「社會環境」中接觸垃圾食物的機會。不論何者,這種管制邏輯都有內在危害。其一,對公眾健康有危害,過度強調單方面管制,實際上剝奪學生理解、掌握健康之自主性,一旦放學離校,管制又有何用?學生仍不知健康促進之真意。其二,對於民主有危害,此二管制實乃公衛醫療專業憑藉其壟斷知識和專業地位優勢,用科學論述來包裝實際上對於人民生活的恣意管制、規訓。今日可藉健康之名限制校園的垃圾食物、明日可藉健康之名限制什麼呢?

健康促進不若防疫作為,因傳染病有立即擴散性和致死性,故可合理化高密度之國家介入,如限制人民人身自由的隔離措施。健康促進亦不若菸害防制,因二手菸對他人健康有立即危害,故可限制特定時、地禁止吸菸。健康促進之所以名曰「促進」而非健康「管制」,其意在協助、鼓勵人們採取健康的行為,並打造友善健康的支持環境,進而提升公眾的健康狀態。健康促進倡議者應可對自己有更多信心!

(作者為美國Emory University健康政策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