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反毒不能光靠加重刑責

◎ 楊永年

根據日昨一項調查顯示,新興毒品致死,平均不到廿八歲。但法務部的回應是,未來將「加重刑責」;問題在於,如果只是加重刑罰,能夠發揮的反毒功能可能有限。而這背後也是以「緝毒」而非「防毒」或「反毒」為主軸的思維,難以跳脫傳統的思維。特別是,面對新興毒品開發「市場」速度驚人,法令規定與執行似乎難以「迎頭趕上」。再就前述訊息所顯示的問題分析,存在以下兩個嚴重的問題:

第一,校園染毒問題嚴重:由於吸毒致死平均不到廿八歲,這表示很多吸毒者在校園時就染上惡習,或這問題係從校園染毒開始。不久前,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針對校園安全所進行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家長最擔心的是毒品入侵校園;這某種程度也凸顯或符合台灣毒品氾濫與入侵校園的嚴重問題。這現象符合「家長」的憂慮,或者,很有可能校園染毒的情形,比想像的還要嚴重。

第二,求助或求救資訊不足:對於知道毒品訊息者,包括吸毒者、吸毒者親友、吸毒者社區(鄰居)、吸毒者師長與同學,也許他們需要進一步求助或求救,卻因不知如何求助或求救,或擔心通報毒品訊息可能造成更嚴重後果,所以喪失了反毒或戒毒的先機。也就是說,如果能設計友善的機制,讓吸毒成癮者有友善的戒治環境,也就是建立求助或求救的管道,讓求助者有正確的管道與資訊,戒毒、防毒或反毒的成效可以強化。

綜言之,我們(政府)可能要重新思考,如何針對前述問題設計多元化的反毒政策;特別是如何從側重防毒或戒毒作為反毒主軸,未來才有希望降低毒品對社會的危害。首先,針對校園染毒,作者認為可以從強化校園反毒防護網著手。而比較有效或可行的作法,或許可鼓勵以學校為單位,向縣市政府或教育部提校園反毒計畫,藉由個案或問題導向的方法,協助學生與家長進行反毒;再由縣市(教育局、社會局、警察局)與教育部(法務部、衛福部)提供必要之資源,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解決或處理校園毒品問題。

而在具體執行面上,初期建構的重點學校(團隊)可以不用太多(一個或三至五個示範學校都行),主要透過重質不重量的校園反毒工作小組,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形成回饋或分享機制,讓重要的訊息可以分享給學生、家長、學校教職員、社區、縣市政府(教育局、衛生局、社會局、警察局)、教育部(與相關部會)等,讓相關單位,可以從問題回饋產生的問題在政策或策略作必要之修正。其次,針對家庭與社區,似乎也可以仿照前述作法,在社區成立反毒防護網。而就社區層次而言,因警察派出所分佈廣,似可邀請轄區警察參加,而這也符合警政署社區警政與社區治安會報政策方向。

綜言之,反毒不能只有加重刑責,而應朝多元處遇政策設計的方向思考。校園與社區可以思考建立反毒(資訊分享)平台,而這需有來自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援與協助。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