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版歷史教科書是回歸台灣史的原貌

高一新生這學年全面實施九五課綱新課程,下學期即將登場的「中國史」,不僅濃縮過去佔歷史課甚大比重的中國史教材,孫中山、中國等部分名稱也因應社會演進而有更動。例如以往被稱為本國、中共、大陸的名詞,均改為中國,武昌起義也改成較中性的字眼「起事」,過去政府部編本採用的「國父」孫中山,甚至空一格等傳統寫法,也被更新為孫中山或孫中山先生。

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一出爐,立刻引起統派媒體與藍營政客的批判質疑,指控教育部此舉係在「去中國化」,灌輸台獨思想。統媒對孫中山先生不再被冠上國父稱號,如喪考妣,而藍營立委則砲轟此為新版的「文化大革命」。

坦白說,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以本土價值與史料為主,揚棄虛假的大中國意識,以及縮減中國歷史的篇幅,確實是一種文化的革命,但並非指涉上世紀六、七○年代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以階級鬥爭為名的權力鬥爭,是毛澤東以群眾運動整肅黨內異己的手段;而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改版,則是一種恢復歷史真相,以台灣人的角度詮釋台灣歷史,強化台灣人的主體意識與本土認同,清除外來政權思想毒素的一場教育改革。

其實,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曾經接受諸多外來政權的統治,包括荷蘭、西班牙、明鄭、清國、日本與國民黨政府,形成一種多元的族群與文化型態。中國文化與漢族,是台灣多樣文化與族群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然而,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憑藉著黨國一體的宰制力量,卻獨尊中國文化與歷史,壓抑其他族群的文化歷史,讓台灣人接受大中國歷史教育的洗腦,意圖將台灣人打造成所謂「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易言之,藍營指責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並沒有說錯,此次歷史教科書改版,最重要的任務正是為了去除密佈在台灣人心靈上的中國烏雲,還台灣人一個晴朗的天空,讓台灣人民成為「本本份份的台灣人」。只不過,「去中國化」對藍營而言,是滔天大罪,對本土政權來說,透過「去中國化」達成「台灣化」,則是必須承擔的神聖使命。

過去的歷史教科書,呈現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史觀,亦即用大中國的角度在詮釋台灣歷史,抹殺其他族群與文化的歷史記憶與認同。這種歷史教科書同時包含了兩個負面因素,一是大中國的情結,一是威權的思想。換言之,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歷史教科書,既是偏執的種族主義文本,更具有濃厚的法西斯反民主心態。它是外來政權對本地人的洗腦工具,並非在教育下一代歷史的真相與正確的史觀,而且即使不站在台灣主體性的角度批判,這種歷史教科書也不符合現代民主社會的價值,豈可用此種充滿偏見的歷史教科書來教育台灣的年輕一代?

二千年政黨輪替的意義,在於本土路線與價值的鞏固,因此其最重要戰場是在教育的領域,國會中的政黨鬥爭只是次要一環。只有在教育領域中取得詮釋權,才能賦予台灣年輕一代民主與台灣主體意識的價值。總之,民進黨政府執政六年多,才進行歷史教科書改革,已經深負本土選民的寄託。但此一教科書改革是正確的,現在做,雖然不無遺憾,但總比只說不做,稍可告慰國人。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必須不畏藍營媒體、政客的批判,堅定走下去,歷史教育的改革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建立一個民主、本土認同的新台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