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文」教育失敗

■ 廖瑞銘

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進行「語文現代化」的頭一項指標,都是要做到「言文一致」,簡單講,就是「白話文運動」。西歐各國從文藝復興開始,脫離古典拉丁文的束縛,在各國的民族語言基礎上發展新文學;義大利、英國、德國的例子,大家很熟悉,芬蘭也是在一六四二年芬蘭文聖經出版後,才開始芬蘭文字教育,展開芬蘭現代語文運動。台灣早在一八八五年出版第一份台語文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跟上「語文現代化」的潮流。

中國直到十九世紀末才開始注意語言與文字合一的問題,胡適順著這股歷史潮流思考,在一九一七年一月提出「文學改良芻議」的「八不」:一須言之有物,二不摹倣古人,三須講求文法,四不作無病之呻吟,五務去爛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俗語。

這是對「言文分立」的中國舊文學的總批評,在形式上,要現代中文有文法觀念,不能給文言文綁死,最重要的是不避俗字俗語;在內容上,不要再去拷貝古人的感覺、典故。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進一步提出革命性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十個字,來落實這八條改良理想,並且強調:「死文言絕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

總結來說,現代語文必須在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語是文言文的化石,絕對不是白話,用「既成的語詞」描述人、情、事、物,只會顯出現代中文的「詞窮」,誠如杜部長所說,「成語這個東西會讓人思想懶惰、頭腦昏鈍、一知半解」。

事實上,不鼓勵用成語,只是最起碼的原則,更具體的做法是:加強現代中文(白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以及現代(白話)文學的欣賞與創作能力。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比例再下降,課文內容必須包含藝術、科學、醫學、環保、文化、宗教、天文、建築等等(不要只圍繞在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打轉)。同時,也要珍惜台語白話文現代化的經驗,尊重台語文書寫的主體性發展。

當國民都具有現代語文表達能力,提高語文溝通效率,才可望有效吸收、傳播現代知識,創作出以現代市民生活經驗與感情為主體的文學作品,這樣我們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