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你有沒有文化確信心?

國人看待「臺灣文化」的觀點必須翻轉

◎ 張權

長久以來,一般人界定「臺灣文化」的方法,是首先承認臺灣文化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然後「臺灣獨有、中國沒有」的「特色」才被歸類到「臺灣文化」。在如此扭曲的條件下,「臺灣文化」的概念受到非常限縮,而且還依附著中國文化進行比對,方能定位。用這種方式界定臺灣文化,對臺灣是不健康的。

「臺灣文化」指涉的應該是這塊土地上一切的人事物。臺灣文化當然有相當一部分是漢文化(由於漢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漢文化從而也常被辨認為「中國文化」),然而臺灣不是漢人獨治的,而是有著漢人(閩南、客家、其他)、原住民、新住民等等人群共存的國家。從多元文化和解殖的現代觀點來說,原住民、新住民的文化語言,在漢文化強勢的臺灣屬於劣勢;閩南語、客家語在「國語」(華語、中國語)強勢的臺灣屬於劣勢,國家應當要針對這些劣勢狀態予以肯認並且培力,強化其勢。如此整體,方能共同呈現出健全多樣的「臺灣文化」面貌。

部分我國人跟中國人一樣懷抱「仇韓情緒」,覺得韓國人不要臉,偷了「我們中國」的文化,然後說成是韓國自己的文化。這種情緒本身,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中國人。事實上,韓國人如此對待韓國文化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把一切發生在韓國國土上的人事物,論述成韓國文化,並不強調來源,也不強調本身跟中國多相像。這是文化論述中富含政治性的一面:用文化來彰顯國格的獨立性。

換言之,如果臺灣被別人歸類為「中國文化圈」,大家卻沒什麼感覺或認為沒什麼好反駁,那就代表國人依然未能在文化心理上走出「屬於中國一部分」的陰影,而欠缺文化確信心(Bestätigung)的人群,在政治上也難以激發獨立建國的能量。我國若不願被中國併吞,國人看待臺灣文化的觀點必須翻轉。也就是說,以「臺灣文化」為上位概念,漢文化或中國文化只是我國文化下的組成部分之一。

(作者為台大法學碩士,德國台籍配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