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商業片是投資,不是文化基本教材

陳樂融

◎ 陳樂融

賀歲或暑假檔賣座時,不會聞「救國片」之聲,隔段時間沒大片,「救國片」之聲便起─而且都來自外行。不知這些人平常看多少台片,看哪類台片?

「戲院保障國片放映比例」應有很多討論方向,最廉價的是民族主義。偏偏在台灣這移民社會,民族主義很難成為上下一心的工具。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社發部主任詹政道,針對國片保障放映說了話:「看國片的人不多,這是長久以來學校、社會教育對本土素材文化發展的忽略,因為台灣被殖民統治太多次,文化根柢相當弱。生長在台灣知道中國大陸、美國發生的事,比台灣發生的事還多。韓國人在生活中談論韓國電影,韓國電影也涵蓋他們本身的素材,台灣卻沒有。台灣人應該關心這塊土地,不是因為意識形態,而是長在這裡的情感因素。」

「看國片的人不多,這是長久以來學校、社會教育對本土素材文化發展的忽略。」如這邏輯成立,那全民瘋電視劇《風水世家》和《通靈少女》,就代表「長久以來學校、社會教育對本土素材文化發展的重視與成功」?

看電影不是國民基本教育,是自由經濟市場的正常娛樂;商業戲院放國片不是營區邀請藝工大隊演出。論者不考慮影院業者的民營立場,只從加大通路供給面思考,好像一年有兩百部優質國片拍完苦無上映機會,而忽視一年可能僅有五十部良莠不齊的國片供應。難道,保障國片放映比例,配套措施就是以納稅人的錢大量補貼戲院,甚至要發國片消費券以鼓勵觀眾進戲院?

救國片 請教育界不要亂下指導棋

再說「國片vs.本土文化意識」的關係,電影公司老闆與創作製作團隊,如有文化內涵,無論拍哪種題材都可能將「台灣」反映在作品中;不然,也可能拍出「不本土、但符合全世界」的好作品。反之,若不具文化內涵、一心想賺錢,就算編導演製百分百「M.I.T.」,也不會有任何了不起的「文化根柢」輸出。

台灣電影界若有資金、有想法、有市場,能拍任何想拍的愛情片、奇幻片、恐怖片、勵志片、宗教片︱可靈異、可同性戀、可早戀、可師生戀、可暴露警界黑暗、可罵政府─這是我們優於中國大陸的創作自由。我們可寫實,也可荒誕不經,不管這些故事發生在街頭還是腦袋,都叫做「在台灣發生的事」,否則若只有眼見為憑,集結一整年街道監視器和行車紀錄器畫面,不也可以是一部《台灣物語》?

商業片是電影產業的投資結果,並非政府文化基本教材。文化部用輔導金、金穗獎和國藝會鼓勵創作是一回事,但保障國片放映配額牽涉的是更深層的資源分配排擠和意識形態指導問題,請教育界不要亂下指導棋搞錯方向。

(作家、主持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