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軌道建設 商業還是社福?

◎ 廖偉堯

前瞻基礎建設預計八年投入八千八百億,藉由擴大內需來提振低迷的景氣,並平衡城鄉差距。但究竟要把軌道建設當社會福利還是商業營利?成為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軌道建設易生難養,但也絕非不能建設。以香港地鐵的商業模式經營來看,都是住宅與商場共構,其不但經營與維修完全不需要政府補助,其自償率經常超過五十%。依照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許文泰的說法,分析香港地鐵之所以能高度自償的原因,最大關鍵在於其與地產發展結合的模式,即所謂香港政府收取一定金額而授予港鐵MTR公司土地開發的權利。而MTR與地產商合作開發,分得一部份的地產開發利潤,這些利潤便足以支應種種軌道建設所需。易言之,生活機能方便會是軌道建設自償率提高的關鍵因素。

然而,依照目前交通部前瞻計畫內容評估,多數縣市在軌道建設中自償率不到三十%,僅淡海、安坑輕軌除本業外再加上財稅和土地開發,自償率可望超過五十%;其次以台中的三十五.五八%最高,其他皆不到三十%。即使如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仍曾直言:「機場捷運線由桃園捷運公司經營,將來淡海輕軌線是新北市要經營,每一條路線的自償性都很有問題。」換句話說,柯市長擔心的甚至是負的自償率,也就是營運收入根本無法支應營運與維修成本,更不用談攤還興建成本。由此更可理解,台北捷運線越開越多,但越來越賠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場站營運成本增加,載客人數卻不如預期,因此路網向郊區越延伸賠越多。

如今軌道建設成顯學,政府面臨舉債的命運,要問的是,到底我們將軌道建設視為一種社會福利?還是將它當成商業模式?若是前者,票價補貼就是每一位納稅人共同承擔其虧損;若是後者當成商業營利行為,政府必須講清楚,自償率可以提升至多少,才能避免虧損發生。更重要的是,軌道建設的規劃與評估絕非簡化成「出了台北都不該蓋捷運」或「台北有,我們也要有」,以達到平衡城鄉發展的目的,否則這將會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作者從事服務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