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倫敦地鐵看新竹輕軌

◎ 許正旺

西元一八二五年,英國客運鐵路啟用。而倫敦地鐵最初的一部分:大都會鐵路,則是世界上第一條市內載客地下鐵路。該地鐵於一八六三年一月十日正式運作,開張當天即有四萬名乘客搭乘。到了一八八○年,大都會鐵路每年運載四千萬名乘客(同年德國柏林電車始誕生)。一八八四年,倫敦地鐵內環線(現在的環線)竣工啟用。

無論是倫敦地鐵或柏林電車的最初啟用動機,都是以搭乘需求最多與直線到達為最高準則。倫敦地鐵內環線(現在的環線)的竣工啟用,則是遲至廿一年後,為改善都會蛋黃區的搭乘壅塞,與擴大搭乘需求基本盤為目的。同樣可以用來佐證的是巴黎地鐵,在完備十三條捷運線之後(廿世紀末已完備十四條捷運線),才啟動串接大巴黎郊區環狀輕軌捷運。

任何城市的捷運系統,都該以其都會蛋黃區為建構母體,達成供給搭乘需求最多與最快到達的大眾捷運設置目的。反觀預算三百億的大新竹輕軌路網計畫,環狀輕軌所環繞的竟是頭前溪的河床;未見都會蛋黃區的搭乘壅塞,需要避開的竟是三兩隻稀疏過冬的候鳥。

新竹城中區角色被錯置成與竹北、竹科同樣分量的角色連結;新竹環狀輕軌缺乏母體載體,新竹市府也錯認了火車站足以作為城中區角色。新竹市民被市府抹掉了一條從六家高鐵直線回家的路。

花費一六○億興建的高雄(人口超過新竹人口五倍,已有兩條正交捷運線所形成的路網)輕軌,「免費」試營運期間,一天平均搭乘人數竟不過幾百人。全台薪資水平最高的新竹市,因為人口規模與街道尺度所致,建構輕軌捷運系統務必要以新竹城中區作為母體載體,區分主從。從新竹城中區直接建構輕軌路網,再銜接一條直線通往六家高鐵支線,這樣的路網才有供需基本盤與永續經營的願景。

(作者為樹德科大建室所助理教授,巴黎國立高等建築學院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