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軌道車輛BOT 才能真正「前瞻」

◎ 趙俊雄

前瞻計畫中最為人詬病的,是為何軌道工程佔了一大半?這計畫內容是否具有特別預算所強調的前瞻性?能否為台灣產業建構前瞻發展的楔子?

以凱因斯理論來說,國家為維護社會穩定,在內外投資及進出口不足狀況下,要以政府投資來穩定社經,此雖無奈卻無所選擇。但為何選擇軌道工程?筆者認為應是在為蕭條的營造業(有謂傳產之母)找出口,欲解決房產低迷營造業蕭條,而恐使傳統產業及失業率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之提前因應之道,屬不屬「前瞻」?各有解讀。

其中軌道車輛部分,光台鐵即編列超過一千億採購四、五種車種(尚不含捷運及輕軌車輛)。其製造牽涉冶金、焊接、機械、電力、電機、控制、電子、通訊及管理等諸多台灣具競爭性之能力,兼具傳產及高新科技結合及發展內涵,絕對具「前瞻」發展性;加以尚有達三十年數百億之維修工作,是生命週期非常長之綜效產業。然而,此具產業前瞻性的車輛,以往幾乎實質是完全向國外採購,而採購機關限於採購法或避免麻煩,所寫規範也讓國內具有關鍵能力廠商根本無法參與;而國內唯一號稱具有國車國造能力廠家,又受限於母廠技術箝制,成立多年仍不具完整產製能力。

為此,對於車輛製造,建議小英政府應調整思維改採BOT,分不同車種,來由不同國內廠商與願意提供技術之國外大車廠,在國內進行國造車輛設廠投資計畫,優先採用台灣產製組件,建構發展軌道車輛關鍵技術能力,培養軌道車輛人才,創造就業機會。以此,不單可先降低政府一次出資壓力,還能創造國內投資,更能建構台灣鐵路車輛國車國造的完整能力,才真正能產生台灣產業的「前瞻」效果。

否則,不思考如何去善用這數千億經費來發展台灣鐵路產業,只為買車而買車,以前車之鑑,最終只是他國鐵路工業之殖民地或他國發展鐵路產業之白老鼠,無「前瞻」之成果可言。屆時,納稅人將不會只以「遺憾」來表達了。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