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HOME 飛閱台灣 敬悼齊柏林

◎ 顏利真

豔陽高照的午后,突傳來朋友的LINE,赫見齊柏林導演在花蓮不幸墜機的消息,內心震驚不已。這一記晴天霹靂,相信擊碎了許許多多台灣人的心。

在二○一三年《看見台灣》紀錄片上映之前,從二○○八年開始,我的書桌前早已固定架放由齊導演拍攝的桌曆《飛閱台灣》。多年來,每每在筆耕倦讀之際,我就隨手翻閱那一張張美麗的台灣容顏,這案頭山水總能讓我頓時飛越煩擾與憂愁,徜徉在母親的懷抱中。有屏東琉球奇詭似蕈的「花瓶岩」,也有高雄湖內星羅棋布的「養殖魚塭」;有花蓮萬榮美如少女的「七彩湖」,也有雲林口湖壯如烈士的「外傘頂洲」…。

「清晨時分,惺忪的大地還來不及甦醒,一道曙光便倏忽劃破蒼茫的天際,疾速又精準的映射在海角,彷彿潘朵拉的盒子頓時曝了光,教福爾摩沙一隅的瑰麗輪廓若隱若現。」這就是齊導演「eye」台灣的方式,他總是用「心」、用「靈」去細看台灣、發現台灣,在飛越的同時,也飛閱了她的美麗與哀愁。他看見台灣的美,也同時憂心她的傷痕斑斑:扭曲的面容、混濁的血液、缺殘的肢體…。

正是因為看到這美麗背後隱藏的危機,齊導演在二○一○年的桌曆中這麼寫著:「二○○九年六月,環保紀錄片《HOM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TKsyxcGZI)繼《明天過後》再度掀起全世界『搶救地球』的熱潮。這部由國際名導演盧貝松監製、空中攝影大師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的環保紀錄片,讓人從更宏觀的空中視野看到地球前世今生的美麗與哀愁,不禁令我們油然興起雄心壯志:『製作一部如HOME般的台灣土地故事的電影。』」所以,二○一三年,《看見台灣》於焉誕生。

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年我們在電影院裡,隨著壯闊的樂音為台灣驚嘆、落淚、抽泣的那一刻…。因為在那笑淚交織的一刻,導演的「eye」(愛)已將我們凝聚在一起,宛如一座高聳的中央山脈,熠熠注視著這座島嶼!那時,我們都暗暗許下了對台灣最莊嚴的承諾…。

飛閱台灣,看見自己;看見台灣,看見「家」。願齊導演安息。

(作者為高中教師,台灣教師聯盟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