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nAbc談前瞻計畫

◎ 陳文卿

前瞻計畫特別條例草案,終於在一片紛亂中出了立法院委員會大門,但仍前途多舛。撇開國民黨為反對而反對的非理性杯葛不談,前瞻計畫受到最大的質疑,其實不是金額太過於龐大,而是可行性評估報告中仍有太多無法令人滿意之處。問題在於政府的說帖中太強調告訴大家這個計畫有多美好,卻缺乏相對的比較基礎,也就是說這是一份不夠完整的評估報告。

依筆者在研究機構任職的經驗,要研提一個即使經費幾百萬元的研究計畫,經常被要求必須做NABC的分析,包括Need(需求)、Approach(方法)、Benefits(效益)、Competition(競爭,或替代方案)四大項,這種NABC分析其實是適用在各種商業模式的。投資計畫第一步一定要了解客戶是誰,他的需求是什麼(Need),其次是提出可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案(Approach),在評估這個方案為客戶創造的效益後(Benefits),客戶才會願意買單。但即使這樣完整分析,還是不夠,因為客戶會問是否有其他更經濟的方法,可以滿足同樣的需求、達到相同的效益?這就必須與其他各種可能方案做優缺點的比較(Competition)。

很多拙劣的計畫書或彆腳的銷售員,常犯的毛病是nAbc,就是太本位主義,一味強調自己的方法(Approach)有多好,而忽略了客戶需求,也不去比較同質商品的優缺點。前瞻計畫也是如此,方法說得很多,其他三項卻相對弱化。

即使以連藍營都較無意見的綠能建設為例,預備投入二四三.二億元,說是能帶動一.八兆元的民間投資,而其中有一.二兆元是要將太陽光電設置容量衝到廿GW。可是,民間之所以願意做這麼龐大的投資,是因為政府經費投入的關係,還是期待未來綠能的收益提高?但綠能收益是電費,也是全民未來必須負擔的成本,所以需求者是誰,確實的效益為何,也應該讓大家明瞭。

軌道建設也一樣。不能只看到台北捷運的便利舒適,而忽略滿足需求的要件,也就是當地運輸人口數是否足夠支撐起五至十分鐘就有一班捷運的運量?提高公車路網及發車頻率或台鐵捷運化,也是應評估的競爭方案。

不論贊成或反對前瞻,都應該在理性基礎下討論而非一味吵鬧,而提出禁得起考驗的論述,更是執政黨的責任。(作者任職環保技術服務業,新竹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