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買辦經濟

█ 郭峰淵

林濁水前立委在「積極管理不如技術創新」(十二月二十九日)一文中指出,「中國勞工搶了台灣勞工工作時,印度的軟體工程師也搶走了美國工程師的工作機會,終致全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林前立委的這番見解,反映了台北主流觀點,但卻過於簡單、失真。

例如,為了瞭解軟體外移(software offshoring)是否造成美國軟體工程師的就業困境,全美最大的資訊軟體專業組織ACM委託印弟安那大學Bill Aspray教授進行一項跨國研究。Aspray發現,美國的軟體產業的就業並無「印度軟體工程師搶走美國工程師的工作機會」的現象。事實上,從八○年代以來,美國公司已習慣將軟體外包給其他國家如愛爾蘭,一直到最近外包給印度後才引起爭議,而造成這項爭議的原因,則可能是美國歧視印度的「白人種族中心主義」。

同時間,新加坡大學的Mayasandra在印度的研究發現,承包美國公司的印度軟體公司,都必須簽下不平等契約,其員工也不認同該印度企業,反而都以外商公司的員工自居。

這兩個研究加起來透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所謂的「全球化自由市場」,是一場由西方,尤其是美國所主導的遊戲。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國力擁有最大的自由度,不僅掌握了核心知識與科技,更享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而印度或台灣,都是後殖民社會,因自卑、崇洋而缺乏主體性,在經濟發展上盲目的依附、追隨美國(西方)的腳步,形成「買辦經濟」,使得西方強國雖然沒有統治,卻可實質操控印度、台灣。

而美國的戰略,更是要透過台灣來操控中國的經濟。也因此,美國強迫台灣放寬對中國投資的限制,這意味著西進中國的台灣企業必須承擔絕大多數的風險,例如很多「台灣舉債、中國投資」的公司就血本無歸,甚至危及台灣經濟,但美國則可以輕易的享受中國經濟開放的果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波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社會也顯示了自卑、崇洋、缺乏主體性的現象。更糟糕的是,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D. Kahneman的研究顯示,中國的經濟愈發展,人民福祉卻愈下降。這豈只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當今台灣的經濟困境是,多數擬定政策的學者及專家,信奉美國中心的資本主義,並對台灣本身的後殖民困境毫無自覺,使得台灣成為依附美、日強國的「買辦經濟」。陳水扁總統在二○○七的元旦講稿中,強調台灣主體性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考量。因此,希望執政黨的經濟專家、學者必須對台灣本身的後殖民困境有深度的自覺,才能實現陳總統的承諾。

(作者為中山大學資管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