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鐵道講古

■ 曾韋禎

一九○八年四月,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營運;二○○七年一月,台灣高速鐵路全線通車營運。相隔近一個世紀,鐵道再度扮演台灣交通動脈的角色。

早在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開通的前一個月,當時北段鐵路已通車至后里。清水的一位小朋友,正要跟著返鄉的公學校校長前往東京留學。一行人從清水乘著轎子到葫蘆墩,再搭輕便車(手押台車)到后里,從后里搭火車到基隆乘輪船至日本。這位第一次離家前往外地的小朋友,為這趟旅途留下非常生動的記錄。當他上了火車時,感受到火車像飛一般快時,嚇得不斷吐出舌頭,看到窗外景色一幕幕向後面跑時,好奇想把頭伸出窗外一探究竟時,立刻被狂風嚇了一大跳。霎時,白天變成黑夜,不久後黑夜又變成白天,原來是火車鑽進山裡面。這一趟的旅程就在驚奇中,於傍晚來到臺北過夜。這位小朋友就是日後引領台灣社會運動的楊肇嘉。

在更早的一九○○年三月,總督府為了籠絡台籍文人、耆老,舉辦了「揚文會」。受邀與會的彰化秀才吳德功,沿路經過幾處縱貫鐵路的興築工地。走到鳳山崎(今新竹老湖口,後來鐵路改道,不經此處),才搭火車上台北。訝於火車之便捷,留下古詩一首:「新竹抵稻津,辰發午即至。儼似費長房,符術能縮地。旋轉任自如,水氣通火氣。水火交相用,繫易占既濟。逐電迅追風,敏捷勝奔馳。舉重有若輕,便捷兼爽利。」

在縱貫鐵路的主幹下,日本時代的官方、資本家,陸續在台灣各地築滿了密佈的鐵道網,除了糖鐵、林鐵、鹽鐵、礦鐵外,還有更為簡陋的輕便軌道,以人力推動台車運行。林獻堂就時常從火車轉搭輕便車前往關子嶺泡溫泉。

密佈的鐵道,為日本時代的台灣建立一套便利的運輸網。戰後,受美國之影響,公路主義揚興,鐵道網紛紛被拆除改建為公路,經營輕便車的業者轉型為客運經營者。於是,地狹人稠的台灣島,私人載具也過度發展,不但是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也破壞環境、浪費資源。

如今,時速三百公里的高鐵在民眾的驚呼聲中營運,即便通車前遭遇媒體、政客的不斷看壞,但無庸置疑的是,高鐵絕對是台灣目前相對最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它的優勢是任何私人載具所無法取代。

因此,面對高鐵時代的來臨,我們該重思台灣大眾運輸系統的角色。配合高鐵的,應該是更便利的轉乘系統,不管是火車、公車,或是未來應該推廣興建的輕軌捷運。而不該只是停車場、租賃車服務。讓大眾運輸的觀念,可以在高鐵的帶動下,重新植入台灣社會。

橫跨一世紀,在高鐵首航的民眾臉上,依稀可見當年楊肇嘉的那份感動與驚奇。但是,縱貫鐵路給台灣帶來超過半世紀的鐵道時代。速度快上三、四倍的高鐵,能否為台灣帶來交通新紀元,除了民眾的觀念要去改變,政府也得多多努力。(作者為文史研究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